金管會大力推動的「國際板」在兩岸政策壓力下遇挫,並更名為「資本市場國際化計畫」。本報上周推出「亞洲五雄世紀金融夢」專題報導,派遣記者前往韓國首爾、香港、上海、新加坡等地採訪,結合在台灣的觀察,深入探訪五個地區發展金融中心的計畫、行動、成果及未來方向,並有專業務實的分析與評價。值此台灣二次金融改革決定調整方向之際,此一跨國比較實具有高度意義,不只提供二次金改再起步的政策參考,更是讓主政者「看看別人,想想自己」的警鐘,提醒政府:別再蹉跎了。
這篇系列報導提示了幾個重要方向。第一,上世紀以經濟高速成長著稱的亞洲四小龍,正不約而同地將金融列為新世紀的策略性發展產業。四小龍的產業結構並不相同,如台灣、韓國及新加坡是製造業導向,與香港的金融導向不同;產業轉型的驅動力也彼此相異,如韓國、新加坡都從亞洲金融風暴浴火重生,韓國與台灣同受製造業外移的產業空洞化壓力,而香港及新加坡則擔心大陸、印度崛起後的邊緣化危機,意欲化危機為轉機,但他們都把經濟成長動力繫於金融之上;再加上經濟高速成長的中國大陸則欲再現上海風華,亞洲五雄各有各的世紀金融夢,在在凸顯了金融產業在這一階段國際經濟競逐上的策略地位。
第二,亞洲五雄都有金融夢,除了台灣,各中心的目標存在差異化。例如走過金融風暴的韓國,決心分階段實現於2015年讓首爾成為東北亞資產管理中心的目標,中程計畫則是在2007年完成落後十年的基礎金融建設。早就是亞洲金融中心的香港,計劃爭取成為未來主流貨幣─人民幣的交易中心,以與倫敦、紐約等世界金融中心齊名。已是亞洲美元交易中心的新加坡,則積極發展私人銀行業務,打造「亞洲的瑞士」,坐擁東南亞資產管理中心的資源。擁有中國經濟巨龍支持的上海,已是「十一五」計畫裡的金融特區,是中國力圖發展中國金融產業的中心試點。
相對於其他四雄的金融夢,台灣的金融夢卻顯得舉棋不定。其實,我國早自1995年起就推動亞太營運中心計畫,亞太金融中心正是六大專業中心之一;但這項以法令規章國際化、自由化為主軸的大型法制建設計畫,卻因直觸以「中國大陸為發展腹地」的禁忌,在戒急用忍的政策下被活生生喊停。直到2004年行政院通過區域金融服務中心推動方案,法制革新再起;之後金管會成立,將經發會的共識轉型為國際板,力推資產管理中心、籌資中心計畫。唯因國安單位對國際板被簡化為取消投資大陸淨值四成限制有意見,國際板一詞就此胎死腹中,而更名為資本市場國際化。但無論名稱為何,台灣的金融夢顯然還不夠具體,離差異化就更遠了。
第三,亞洲五雄儘管金融夢不同,但除了台灣,都一致鎖定大陸經濟崛起的商機,做為發展中心的利基。像韓國,今年底前可望有一家大陸企業在韓股上市;新加坡,去年已有24家陸資在當地上市,占去年新上市籌資規模的三分之一,今年預期會有更多;香港,去年靠著多家大陸國有銀行新股發行,已成為中國籌資中心,今年更是近悅遠來;至於上海,本就擁有地處中國經濟發展核心的優勢,經過近年體質調整後,目前正準備迎接直接金融從5%上衝的榮景。
回過頭來看台灣,「國際板」一詞的消失,在本質上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但其凸顯的是政府的大陸政策思維,依然跳脫不出既有的意識形態框架。於是,儘管體認大陸市場在企業全球布局、金融發展裡的不可或缺,卻沒法子將之納為目標拓展領域;當新加坡、香港、韓國的證交所主管天天到大陸招商時,台灣的資本市場國際化計畫就只能在一旁乾瞪眼,這不只是台灣金融發展中心的自我設限,也是金融發展計畫一直無法聚焦的主因。大陸市場不是保證成功的萬靈丹,但台灣連試一試都沒有。
亞洲五雄世紀金融夢說的是五地為發展金融中心所進行的種種改革;五地各有優劣勢,也各有機會,關鍵就在於是否認清自己的不足和罩門,努力設法改善。這正是台灣能否一圓金融夢的關鍵;因為台灣的金融夢做很久了,罩門依然沒變。
【2006/04/24 經濟日報】
- Apr 24 Mon 2006 09:25
亞洲金融夢誰能圓?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