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懷念老爸 (20)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今早台南林叔叔電我
才知道歐坦生歐伯伯本月一日走了
歐伯伯是爸爸相交六十多年的朋友
古早年代老爸在編刊物
透過友人向歐伯伯邀過稿
當時兩人並未見過面
後來在台南中華日報相見而成為一輩子的好朋友
兩人還合編過好幾年的小說選

老爸生前一直跟歐伯伯通信
談人生談文學談家人什麼都談
即使到晚年
身體已經極為不佳
兩人還一直互相寫信
總計大約有一千多封吧
由此可見兩人交情

有時候歐伯伯若一段時間沒有來信
老爸就會叨念不知他是不是身體狀況不好
這時彼此就會通通電話

老爸走後一陣子
我們載著老媽下台南
探望爸的兩位好友林叔叔跟歐伯伯
他們身體也不好
老爸告別式時他們都無法親來
我們除了說說老爸走前的生活點滴
也去探望他們
希望他們身體健康

歐伯伯是腦瘤走的
聽說走之前一段時間
言語功能都有障礙
所以沒有留下太多話

他們家人明天幫他辦家祭
而沒有公祭
因為他很早就說
他還在世的朋友不多了
所以不用麻煩大家了

九月底之後他的骨灰會放在台中的寶覺寺
屆時再下台中去祭拜他

他不但與老爸六十多年交情
在爸晚年不太能四處活動時
寫信成了他的心情寄託之一
我還為他特別選購了一張小桌子放在客廳
讓他可以舒服點寫信
而信的那一頭
就是歐伯伯

爸那一輩的老友
在他走後
也一一辭世了
王叔叔 歐伯伯
生離死別本來就是人生必經的功課

有一天
如果我也活到八十歲才走
死黨們送我的時候
我們也一樣是六十多年交情的


一起走過一甲子人生
又如何能灑脫豁達的看待其他人的離開呢

歐伯伯
謝謝您
一路好走



歐伯伯筆名丁樹南
他所寫的悼念老爸的文章
http://www.wretch.cc/blog/lopair/18840733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參加一天研習會完
拐回辦公室弄點事
結果
實在沒法忍受無空調的密閉辦公室
沒太晚就離開了

自己跑到新生南路台大對面的鳳城
點了想念已久的滑蛋牛肉飯
大快朵頤犒賞自己一下

只能說 太好吃了...

滑蛋牛肉飯端上桌時
看似不起眼
顏色也單調
除了牛肉之外就是打蛋跟芶芡的顏色
入口可是很舒服
清爽不油膩
一大盤80元一下掃光了

真的只有鳳城的滑蛋牛肉飯才是道地的
聯合報對面巷內有一家也有
但口味太重
失去滑蛋牛肉飯的FU

如果要論店內排名第二的
若有愛吃較重口味的
我推薦豉椒牛肉飯
也很讚

第三當然就是廣州炒飯

其他的沒那麼經典
不多背書了

有一次在南陽街一家鬼燒臘店中看到滑蛋牛肉飯
很驚喜的點完
飯端上來看了傻眼
跟我所認識的滑蛋牛肉飯長相完全不同
味道也南轅北轍
吃完之後我很質疑地問老闆說
滑蛋牛肉飯怎會是這種味道???
他理直氣壯說
我家的滑蛋牛肉飯就是這味道
當場很想嗆聲他說那就沒資格叫滑蛋牛肉飯!!
不過老闆正切菜中
手握菜刀
我就吞回那句話了

第一次吃鳳城的滑蛋牛肉飯
是小學在台電大樓對面的雅齋學書法
每週上課前老爸總會帶我們吃台電大樓對面巷弄中鳳城分店的滑蛋牛肉飯
當時就超喜歡吃的
這家分店充滿兒時記憶
高中到大學階段與女友約會時
每次在台大附近出沒
一定要去吃這家分店的滑蛋牛肉飯
記憶真是很美好

不過後來
這家鳳城的分店就跟我的戀情一樣結束營業了

還好
還有新生南路這家分店
讓滑蛋牛肉飯的幸福感依然存在


後記
很多好吃的都是老爸帶我們去的
似乎該寫個介紹的專題才對
例如汀州路的康樂意 參下篇
http://www.wretch.cc/blog/lopair/12958657
隆記的小菜
趙記餛飩
福華江南春
高記
極品軒
東北角的海園
......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懷念一位副刊新時代的「先行者」

 

馬各生性恬淡,不求聞達,從不在人前談他的副刊功業。民國84年他從報館退休,讀書垂釣,自得其樂,民國94年辭世……他是有其位而不居,據其名而未有。這樣的人,大概就是「君子」吧!

 

曾主持中國時報《人間副刊》多年的高信疆先生,日前因病辭世,時報在新聞和副刊版面以罕見的篇幅連載紀念文字。以高信疆對《人間》的貢獻,這是他應得的回報,應有的哀榮。時報願意這樣做,是承認副刊在報紙的地位,是體察副刊的文學性和思想性對社會的意義與影響。

 

民國64年九月,我接任聯合報編務時,《聯合副刊》主編平鑫濤先生已離職,我與詩人楊牧一同去拜訪另一詩人瘂弦(王慶麟),請他來主編《聯合副刊》。瘂弦說:「我已辦好手續,要出國留學。」我說:「我們等你回來。」民國66年夏季,瘂弦自美學成歸國,十月進了《聯副》編輯室。王慶麟對陣高信疆,「兩大報」副刊從此亂石穿雲,驚濤拍岸,開啟了中文報紙副刊的新時代。

 

在瘂弦回來前,報館已延請編輯組副主任馬各先生轉任副刊組主任。馬各本名駱學良,馬各是他寫小說的筆名。事實上,早在民國52年四月,《聯副》主編林海音女士辭職,馬各就代編了一陣子,重回副刊,是他的使命感,也是他的興趣。

 

報刊文學獎的開路先鋒

 

民國70年,《聯副》三十年紀念,吳念真寫了一篇回憶文章:民國65年他在補習班上課,對班上學生的語言行為覺得新鮮,寫了篇〈抓住一個春天〉寄給《聯副》,很快就見了報。「更令我激動、興奮的是當時的《聯副》主編駱學良先生親自給了我一封信。」念真說,這封信給他鼓勵,給他信心,「那一段時日裡,幾乎廢寢忘食地沉迷在創作之中,連夜大聯考都擺到一邊去了。」

 

「兩大報」副刊的鼎盛時代,雙方副刊組工作同仁各有十多人。但馬各在《聯副》之初,只有助理一人,他不能不事必躬親。馬各敬事也敬人,他給作者、讀者寫信之勤之多,常令我吃驚。若把這些來往函札編輯起來,是很有價值的文壇史料。馬各不單是尊重成名作家,尤其獎掖年輕作者,常請他們個別的、集體的喝茶聊天。

 

吳念真在那篇回憶文章中還說道:「(民國)66年駱學良先生做了兩件大膽的事,第一是和一些年輕的寫作朋友簽下特約撰述的約定,第二便是舉辦聯合報小說獎。」念真也許不知道,這兩件事都和他有直接或間接的關係。

 

一個文學性的副刊,常以刊載小說為主。但馬各說,偏偏就是缺小說。我說:「那個念真就寫得不錯,為什麼不讓他多寫一點呢?」馬各苦笑:「他上學,還要兼差賺學費,哪來的空?」我問:「每月兼差賺多少?」他回答:「大約五千元吧!」我說:「我們可以想辦法。」

 

那時報館財務情況好,馬各和我想出的辦法,就是與一批青年作者簽約作「特約撰述」,每月補助五千元,他們每月只要交一篇小說,發表後稿酬另計。如有多餘作品,投給何報何刊,悉聽尊便。據瘂弦在《聯副》三十年紀念文〈還不是回憶的時候〉之回憶,先後擔任過撰述委員的除吳念真外,還有三毛、小野、蔣曉雲、李昂、李赫、朱天文、朱天心、丁亞民、蕭颯和羅珞珈等人。今天,這些名字,誰不叮噹有聲?台灣年輕作家人才輩出,文壇舊貌換新顏,馬各與有功焉。

 

為了鼓勵創作風氣,拓展副刊領域,使全社會都能涵泳在文學與知識的江流中,馬各領導的《聯副》於民國66年開辦第一屆小說獎,以台幣十萬元甄選三篇小說。小說獎過去未曾有,當時十萬元也是大數字,消息一出,文壇轟動,社會矚目。副刊的小說獎不久就增加了散文、戲劇、詩和報導文學,正名為聯合報文學獎。獎金逐年增加,到了第六屆就已達兩百萬元。接著中國時報《人間副刊》68年開辦時報文學獎,其他報刊也有「同心協力」者。台灣文學此後之能綠樹成蔭,結實纍纍,裡面有馬各刨土與灑水的先驅功勞。

 

建立公開、透明的評審機制

 

文學獎,獎什麼人?誰來決定?評審自是非同小可。聯合報文學獎已辦了三十年以上,評審委員無不是文學界大家重鎮。這還不夠,評審時委員的發言和投票,要一字一票的記錄下來,在報上刊出,以示對作者和讀者負責。這種公開和透明的方式,以後多為其他文學獎所採擇。

 

應徵的文稿,要經過初選、複選和最後的決選。未入決選的稿件,要由專人複閱,以免遺珠之憾。

 

第一屆小說獎,收到1212件來稿,評審委員有朱西甯、林海音、林懷民、尉天驄、彭歌、顏元叔。

 

因為參選者多,聯合報決定增加得獎名額,獎金也增為十三萬元。最後得獎的有丁亞民、蔣曉雲、黃文鴻、朱天文;佳作取了七等生、馬叔禮、蔣家語、小赫、千華、鄭清文、朱天心、黃鳳樓、蔡士迅、曾台生。

 

小說獎初創,馬各幾乎累垮。他白天在辦公室忙,晚上回家還要加班。台灣天氣熱,回到家像進入火爐,但馬各討厭冷氣,覺得它「對人有壓迫感」。雖然午夜醒來,席子濕了一大片,孩子身上的痱子長得像癩蝦蟆一樣,馬各就是不裝冷氣機。

 

但辦小說獎,居然使馬各有了冷氣的「享受」。紀念《聯副》三十年,馬各寫了篇〈譬如飲水──兩編聯副雜憶〉的文章,他說:「並不是我不再討厭冷氣……而是為了要將小說獎初選落選的作品儘快重讀一遍,萬一有什麼錯失,可以在決選還沒有結束前謀求補救,我不得不在炎夏裡日以繼夜的趕,只有冷氣可以令自己保持清醒而不致倦極欲睡。要知道,看這些作品不像當年躲在被窩裡看小說那麼輕鬆有趣。」何況,還是一千多篇。

 

聯合報文學獎三十年來的得獎作者,大致可編成一本「台灣作家名錄」。有一次在國家戲劇院看戲,鄰座是李昂,我向她介紹自己曾在聯合報編輯部工作過,並講了一則有關她文章的故事。李昂的成名作《殺夫》原題為《婦人殺夫》,在《聯副》小說獎評審會議上,有評審認為「殺夫」者必為「婦人」,建議請作者簡化標題。

 

《殺夫》得獎時,台灣治安尚屬「優等生」,報館因而飽受責難,有些人認為此文違悖倫常,妨害善良風俗。但經過時間磨洗,《殺夫》最後證明為台灣文學的代表性作品,被翻譯成上十種外國文字。

 

「官位」無足道

 

按照我原來的方案,在一個適當的時段裡,馬各任副刊主任,瘂弦為主編,新舊結合,可收傳承銜接之功。但聽說,瘂弦剛下飛機,就有另一文化機構派人接機延攬,職位和待遇都比聯合報好,但瘂弦重然諾,守信來了報館。這事被馬各知道,他覺得不能讓瘂弦受委屈,就辭掉副刊主任,自己回到新聞編輯台。報館崇功報德,晉升他為副總編輯。「官位」無足道也,這是對他人品的尊敬。

 

瘂弦全面接任,大展身手,與《人間》的高信疆雖一時瑜亮,但似無情結,他們兄弟登山的良性競爭,把副刊的功能和文采發揮到了極致。而馬各,先期鋪好了一些奠基工作,他是春江的暖水,由於他的灌溉,使副刊的苗圃逐漸成林。副刊大時代的來臨,他是先行者。

 

馬各生性恬淡,不求聞達,從不在人前談他的副刊功業。民國84年他從報館退休,讀書垂釣,自得其樂,民國94年辭世。《史記商君列傳》有云:「非其位而居之,曰貪位;非其名而有之,曰貪名。」馬各「逆向行駛」,他是有其位而不居,據其名而未有。這樣的人,大概就是「君子」吧!

 

沒有副刊,這社會只有更沉落

 

現在,報業營收一年年衰退,讀報人口也一年年減少,副刊「美好的仗已經打過」,台灣各報副刊有的減少天數,有的縮小容量,教人看了有繁華漸褪的凄冷。如今馬各走了,高信疆也走了,瘂弦已退休離開新聞界。瘂弦的接班人陳義芝,在馬鳴風蕭呼喚大將之際,轉移興趣到大學教書去了。他把棒子交給宇文正,這名年輕女將雖然戰志戰力都有,但武器糧秣兩缺,像困守在灘頭堡的孤軍,正苦撐待變。變?明天會變得較好還是變得更壞?就不知道了。

 

但是我們確知,在一個窄狹的社會裡,副刊使人開闊;在一個喧囂的社會裡,副刊使人冷靜;沒有副刊,這社會只有更沉落。

 

但是,沒有報紙,何來副刊?要救副刊,先救報紙。至於如何救報紙,那是一個龐雜難解的問題,全世界的報紙從業人員都在苦思焦慮。

 

2009/05/21 聯合報】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台北報導】 2008.12.01 04:56 pm

第三十屆聯合報文學獎昨天頒獎。為了紀念聯合報文學獎「三十而立」,邀來歷屆得獎者參與盛會,並讓前後三位副刊主任瘂弦、陳義芝、宇文正「三代同堂」。回首這三十年,每人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聯合副刊 三代舵手同堂

瘂弦表示,他最懷念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與前聯副主編馬各。創辦聯合報小說獎是王惕吾的主意,他看到日本許多大報都有小說獎,認為台灣也當如此。王惕吾常到副刊組來,提醒瘂弦「退稿不要手軟」、「就算王惕吾的稿子也照退」;但又說「你退我稿的機會不多,因為我不寫作!」展現開明幽默的報人風範。

評獎制度 多虧馬各奠基

瘂弦說,大陸文人常羨慕台灣文學獎評審過程公開透明,不像大陸常有領導暗中「建議」,這是馬各打下的基礎。

夏志清則讓瘂弦印象深刻。他遠從美國回來當評審,意見跟其他人不同,夏志清扭頭就走,「我回來就是為了要給他第一名的!」

楊牧表示,三十年前他建議辦新詩獎,但瘂弦怕從此有看不完的詩稿。於是楊牧自願幫忙看稿,他記得羅智成才念大二,每篇詩稿都有龍飛鳳舞的簽名,「像大作家」。

卅年長河 新人石破天驚

現任台師大教授的陳義芝,在聯副工作逾四分之一世紀,形容自己是「文學長河畔的碼頭值班者」。他認為,三十年前的文壇「被大師級的人物籠罩」,文學獎提供新人機會,讓二十多歲的吳念真、小野、朱天文等人憑此「石破天驚」。

堅守信念 誰說文學已死

比起文壇前輩,本屆得獎新秀的致詞洋溢青春色彩。新詩首獎得主蕭吟薇,坦承大家都好奇這首得獎的「弔亡詩」,悼的是貓是狗、還是人類?但她堅持這是「不能說的秘密」。勇奪散文大獎的徐嘉澤,則說會勸親朋好友,把消費券花在他打算明年出版的新書上。

聯合報總編輯羅國俊表示,有人悲歎「文學已死」,但他認為即使時代改變,仍有不變的價值存在;聯合報會堅持信念和價值,找到和社會對應的新形式。

【2008/12/01 聯合報】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午為了拜老爸
去木新路跟興隆路口那家買烤鴨
這家烤鴨不錯吃
已經吃了十幾年
以前當學生時
大家也喜歡一起出錢來這買
大快朵頤一番
那可是奢華的享受ㄚ

我走木新路
在個路口要迴轉
結果轉過去時
巷口也有車擋住我
無法一次轉過去
只好往後到車倒一點點
看到一輛機車逼近
但我不能往前(前面有車擋住)
也無從再後退(他一樣會撞到)
結果騎士緊急煞車
摔倒在我車旁
我趕緊下車查看
應該是二十歲左右的男學生
我一直跟他陪不是
他自己也說他騎的快了一點
但他以為我會轉過去
沒想到我卡在路中間

我看他車燈破掉
手腳也有一點擦傷
主動賠了點錢
向他道歉
他就騎走了
呼呼
好險人沒怎樣
真是萬幸

買了烤鴨
一路開到三芝
路上還是有點小忐忑
覺得一早就遇到這事
還是要小心開車才是

龍巖今天雖然非假日但人還不少
因為父親節吧
大家都是一家人
帶很多吃的喝的跟水果來拜
相形之下
我只帶烤鴨跟啤酒有點寒酸
不敢多買東西
因為天氣太熱
怕壞掉很可惜
心中偷偷跟老爸說
東西少了點
你可不要嫌ㄚ
我想他應該不會介意的

在十一樓
看著老爸的骨灰罈
和上面那張笑臉的帥照片

想到三年前的父親節
是全家最後一次的父親節聚餐
那天在Friday's




(這也是我們最後一張合照)
其實他不喜歡吃美式的東西
但老哥愛吃
他還是配合我們
還直說不會不會
肋排很好吃
那是最後一次慶祝父親節了
現在想過父親節都沒有辦法了
想到忍不住哭到不行....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隔壁親家》自序:在小說藝術上繳白卷的原因
文 / 廖蕾夫
民國六十九年,我第二度獲得聯合報小說獎,主辦單位聯合副刊慎重其事,精心策畫頒獎事宜,記得除了聘請攝影師專程來家裡拍照外,還設計了「我的小說觀」專題,要每一個得獎人寫一則對小說藝術認知的精言警句,展示在頒獎會場。
接到這個通知後,我翻來覆去地思考小說對自己的意義。苦思的結果,得到的是一片澄澈空白。截稿前,勉強擠出一句:小說是想像的花朵。寄出去後,愈想愈覺得這句話沒頭沒腦,心裡也就愈難過。頒獎那天,到了會場,忐忑不安地想看個究竟,幸好是聯副主編,也是詩人的瘂弦,加了一句:同情是想像的基礎。合起來就是:同情是想像的基礎,小說是想像的花朵。配上尤聰貴的插畫,乍看之下,還滿像一回事,也就寬心了。
不過,當我看到其他得獎人的佳句,如「小說正如人生,總是無可奈何」之類時,又是羨慕,又是羞赧,自嘆文思實在太涸乏蹇澀了。我從幼小就有很多夢想,但卻苦無行雲流水般的彩筆記錄下來。這些夢想,大都隨著年齡的增長而煙消雲散,想起來不免有一絲的悵惘。年長以後,或許是曾經修習歷史和新聞的緣故,無端地養成一種近乎狂熱的關懷和使命感,對大環境戰禍雜亂和小環境變遷無常中併發的不公道,格外留意,日積月累,蘊蓄在內心的不平,不免衍化成喋喋不休的議論,在課堂上,在同儕間,雖未及於奔走呼號,但卻也聲嘶力竭。議論的傾洩,有如對靈魂的清洗,不知不覺中,亦把悲憫與豪情蝕耗殆盡,殘存的僅是一絲絲對童騃、對鄉土的眷戀,心有不忍,就提起艱澀的筆把它記錄下來。這就是《隔壁親家》這個集子裡幾篇小說的由來。
在嘗試寫小說的摸索過程,我體會到想像必然受到經驗羈絆的宿命,想像的紙鳶定有一絲繫於經驗的磐石,否則將茫茫渺渺,不知所始所終。由此觀之,故鄉是我小說的宿命。我生長在蘭陽平原的近山地帶,在稚幼的眼中,那是一望無垠的土地,赤足的童年,像一株栽植在泥壤中,但卻又會移動的植物,不識不知,無求無欲。
回憶中,最令我縈懷的故鄉景致,竟是仰躺在山花怒放的丘崗眺望氤氳中龜嶼的遐思,是斜倚在秋穫稻稈堆凝視暮色中候鳥的渺遠,是奔躍在夏日午後田野上為西北雨追逐的急促……這永遠汲之不盡的吉光片羽,在我混跡滾滾紅塵,日夜為稻粱謀的日子裡,竟成為遁逃凡俗的另一個空間。若說寫小說要有什麼靈感,要有什麼創作動力,那麼毫無疑問的,在蘭陽平原上的時光,就是這個集子的主要牽引力量。在這個集子裡,有幾篇小說是用閩南語來敘述故事,所以我也曾一度被列入鄉土作家的行列。我一直認為,鄉土文學如浪潮般的湧現,是有其軌跡可尋的。台灣光復後接受普及化教育而成長的一代,到了創作的年齡,用他們因農作而粗糙的手,握筆描繪他們最熟悉的世界,自然對貧血虛矯的文壇引發強烈的震撼。就如同一個膚色黝黑、衫褲簡樸卻充滿生命力的村野少年驀然出現,面目蒼白、衣冠楚楚而喜作無病呻吟的文藝青年只有自慚形穢了。事實上,我認為一篇小說是否生動鮮活,引人共鳴,完全取決於小說語言的選擇,用小說人物的語言來寫小說,是我奉行不貳的準則,至於被歸類為哪一種作家,則屬無關緊要了。
在我小說創作的歷程中,有兩位先生或多或少地給我啟發和鼓勵,也許他們一無所悉,但是我卻不敢稍忘。在少得可憐的作品中,多少有一些他們的影子存在,他們就是黃春明和馬各。黃春明是我在廣興國民小學就讀時的老師。當我站在操場邊的木麻黃樹下時,眼中的他是驍勇的運動健將;當我豕突在躲避球的大混戰中,眼中的他是頑皮的大玩伴;當我蹲在焚化爐灰燼旁烤番薯時,眼中的他是慈祥的兄長。童騃的心靈中,怎麼也不曾想到他日後會是一個寫小說的,而且還是頗有名氣的小說家。 記得民國五十七年夏天,我從羅東來到台北參加大專聯考,在寄宿的地方,意外看到黑色封面的《草原》雜誌,刊載了黃春明的小說〈癬〉,讀了以後大吃一驚,沒想到父兄閨房情事,在他的筆下竟是一篇絕妙的小說。隨著黃春明文名的鵲起,我不僅更加留意他的作品,漸漸地也在友朋之間以曾為黃春明的學生為榮。黃春明小說裡的人物,幾乎都是我童年時代身邊的鄉親,像打鑼的憨欽仔,全家生癬的江阿發,老木匠的徒弟阿倉,妓女梅子,廣告的坤樹,還有老農甘庚伯、青番公……都和我一同在蘭陽平原生活過。我彷彿曾有這樣的幻覺:當打鑼的憨欽仔在小鎮南門的茄冬樹下,自告奮勇地用掃把頭敲打棺材店的棺材時,我正在對街鎮立圖書館中,放下手中章回小說,把痠疲的眼睛朝窗外一瞥。毫無疑問地,黃春明的小說拓展了我對小說認知的空間,讓我了解即使是世間最平凡、最卑微的,如打鑼的憨欽仔,也能成為一篇精采小說中鮮活的主人翁。等到後來,我拜讀了文學名著,如瑪拉末(Bernard Malamud)的夥計(The Assistant)時,也就絲毫不以為奇了。
除了黃春明外,另一個就是馬各。馬各就是駱學良。對我來說,駱學良曾是一家大報社裡的副刊主編,遙遠而陌生。但是,在我和他初次見面後,卻不自禁地油然興起有朝一日定要將小說結集出版的念頭,同時暗自許諾要將這本小說集獻給他││一個僅見過一次面的人。如今小說集出版了,遺憾的是整整遲了十年。民國六十三年,我預官退伍後,到木柵念研究所。忙碌的學校生活並未馬上沖散軍旅的回憶,對一年十個月的少尉見習官生涯,始終難以忘懷。閒暇時,一群被充員兵謔稱為「老芋仔」的資深士官的影像謦欬,老是在心頭翻騰。從通鋪共眠到赤身共浴,朝夕相處,一個見習官的心靈是無法體會到他們所背負的人間蒼涼,但是,從他們因思鄉而扭曲的臉龐,我卻澄澈地看到大時代的流離苦難。悲憫和不平的醞釀,在一個狂醉的夜晚,我舖了稿紙,提起筆,把他們的點點滴滴寫了出來,就這是〈見習官〉這篇小說的緣起,也是我嘗試寫小說的開始。在寫寫停停的情況下,〈見習官〉總算脫稿,那時是民國六十五年,聯合報正為紀念創刊二十五周年,舉辦第一屆小說獎徵文活動,我就把它投寄。六十五年時,我為學業和生計日夜奔波,所以,很快就把這件事忘了。有一天,突然接到聯副一通電話,說主編馬各先生要和我談談,約在光復北路一家西餐館見面。我如約前往,見面時,發現來者不只是馬各,而是聯副的同仁都到齊了。記得那是一頓非常正式的西餐,在強冷的空調中,我手足無措地動著刀叉。初次見面的馬各,給我的印象是:有個蒼白而瘦削的臉龐,留著短髭,很有文人雅士的氣質。他一再稱讚我小說寫得很好,很有這方面的才華,要我繼續寫,不要氣餒。後來,我才知道〈見習官〉這篇小說,因為某些原因,不僅落選了,而且將要被退稿,馬各擔心我會因此而斷絕了寫小說的念頭,所以特別安排了這場聚會,讓我認識聯副的同仁,藉以鼓勵我。馬各的擔心,也正是我的弱點。如果不是馬各的盛情和鼓勵,我可能會像鬥敗失聲的畫眉,再也不會提筆寫小說了。一個素昧平生的副刊主編,慨然地對我第一篇作品的肯定,使在芸芸眾生中擺盪於理想和現實的我,得到莫大的感動,以後,斷斷續續地再寫了幾篇小說,正是今天收在這個集子裡的,都是承受馬各先生的澤被而寫成。因此,我要虔敬地說:謹將此書獻給馬各先生。

十年前,我曾經在〈隔壁親家〉的得獎感言中寫道:說來慚愧,書念了近二十年,卻不知廢寢忘食是怎麼樣的滋味,直到開始寫小說,才漸漸地領略到這種晨昏顛倒的樂趣,每回執筆寫小說,總是整個心思「移情」到故事裡,精神不知不覺地變得恍恍惚惚起來,行為處事不免出差錯,而這對於教書又兼有行政工作的正式生活,是不容許的,所以每年只有在暑、寒假才敢讓自己「恍惚」起來。那個時候,我用這個說詞來解釋自己小說作品稀少的原因,自以為理由充分,還不免沾沾自喜。
十年之後,我終於真正找出自己在小說藝術上繳白卷的原因,而這個領悟,意外的竟是來自辦公室旁的街樹。我辦公室附近的街道,有一行行榕樹,濃密的枝葉,如傘般覆蓋,綠意盎然。我每回經過,都忍不住多望幾眼。去年夏天,颱風肆虐台北盆地,那一行行的榕樹被颳得東倒西歪,這時,我才發現它們的根柢是何等的短淺!在軟紅十丈的台北,我想自己已漸漸地像那一行行的榕樹而不自知,外表光鮮抖擻,而根柢卻是越來越短淺。我想,這才是我寫不出小說的真正原因吧!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週日去拜爸爸
回程路上破例大家都沒睡
一路聊天
聊到很多跟爸爸有關吃的事情
記憶中
很多現在覺得好吃的東西
都是因為當年爸爸帶給我們的經驗

小時候
他帶我們去吃牛排
在光復北路一家牛排館
印象中當時的西餐都是燈光昏黃
偶而還需要燭光
每個人穿的都很正式
我就是在那開始有牛排記憶
後來小統一的牛排我也愛
每次老爸要帶我們吃牛排
就覺得是很大的享受
而且
也是很正式的一件事
所以到現在
我都一直愛吃牛排

還有刈包
以前老爸晚上十二點下班時
聯合報門口有一個賣刈包的
因為對這些上夜班的人來說
晚餐沒好好吃
這時一定也餓了
爸爸有時買回來想給我們當次日早餐
結果我們若唸書還沒睡
一定擋不了香味誘惑
刈包裡的肥肉酸菜花生粉
超讚
老爸就會說
好啦
吃吧
明早再幫你們弄早餐
康樂意的菜包也是
汀州路廈門街口的康樂意
是家老店
據說他年輕時在台北就愛吃
它有三種包子
肉包菜包豆沙包
菜包裡面是青江菜
鮮美不油膩
超好吃
一顆不便宜
要十二元
每天店裡都排長龍
他以前會買來給我們當早餐
年輕時的我
隨便就可以吃五六個
老爸就開玩笑抱怨說
我都被你吃窮了
哈哈

老爸過世之後
有次商周的舒國治專欄介紹到這家
那天看完中午特別跑去店裡吃
一面吃一面掉眼淚
想著菜包依舊   人事全非


我們家過去都是爸爸掌廚
因為他一直覺得吃是大事
不可以隨便
他的很多菜我都超愛
不過
會做菜的老爸的早餐卻不怎樣
例如牛奶我就不愛
他的荷包蛋也不頂好吃
至於白煮蛋聽說是福州人最好的早餐
就是蛋打了用水煮
總之
吃起來有蛋的腥味
我很怕
還有麥片
我也是敬謝不敏
只有他弄細麵我愛吃
不過
吃了數十年
我從沒有抱怨或反應過我不喜歡的

那天在車上說這事
媽就說
你怎不跟老爸反應
我說他那麼辛苦作
我若說不好吃
他不是很傷心
他下班回來睡覺時大概已經深夜一點
還每天早上幫我們準備早餐
我們都是一早六點半就出門
他常要五點多起來弄
我怎捨得跟他說他的早餐不好吃呢

現在
想吃一次當年覺得難吃的愛心早餐都不可得
這是人生多大的遺憾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


上週六,九月十六日
是爸離開一年的祭日
我們準備了很豐盛的一餐
大包小包
去山上看他
天氣不好一直下雨
與去年同一天的天氣差距很大

爸走這一年
其實我發現
我更認識我哥
我覺得他更成熟
更有哥哥的樣子
我忍不住更敬佩他

爸走後
我們心情都很悲傷
但生活也多了一些變化
爸最後幾年身體很糟
肺氣腫嚴重困擾他
所以我們不能有太長途的旅行
假日我們頂多開車帶他去東北角看海
去海園吃海鮮

其他時間
他多窩在家中
看他的阿格西
他走後
為了不讓全家一直陷於悲傷
除了每個月至少去看爸一次之外
哥總是跟我討論
這週末要帶媽去哪玩
去哪逛逛
於是
週末假日
我們總會去誠品、新光三越玩玩或者也四處出遊

哥常晚上幫爸一直唸經
一遍一遍又一遍
還把爸爸照片作成鑰匙圈
去潛水時特別帶著它
希望可以帶他一起看看海底美麗的景致
剛開始去三芝山上時
那路不是很好找
我還問我哥說,你自己來會不會迷路?
他只輕描淡寫回我一句
我不會連看爸爸的路都不記得

有時候
去看爸爸時
媽只簡單弄兩個家常菜
她覺得爸不會重這種形式
而且以前家裡都是爸作菜
他做菜比較好吃
有時候媽沒時間弄
就說買爸爸喜歡的肯德基雞肉捲吧
有次出發時
肯德基還沒開
媽就說我們隨便路上帶一些現成的菜吧
哥為此還非常生氣
他常對我們去看爸只帶那些東西不以為然
認為太怠慢老爸了
為了怕不知道該準備什麼
他列了一大張完整清單
把爸生前愛吃的菜、小吃、零食、飲料、某餐廳的某樣菜通通寫出
還叫我補充
他說
醬以後去看爸爸就不用擔心
還可以注意這次不要跟上次重複
以免他吃膩
有次他跟我說這次幫爸爸買了什麼什麼
我在線上跟他說
辛苦了
他回我
幫爸作這點小事
有什麼好辛苦

那天
爸爸祭日前一天
哥哥還請了三個小時假
特別去採買
那天上山看爸爸
我們帶了
媽做了四樣菜
還滷了一大鍋蹄膀
另外包括
地瓜泡菜雞腳海苔雞肉捲
哥哥多帶兩樣他最愛餐廳的現成菜雪菜百葉、辣椒肉
還有廈門街康樂意有名的菜包
啤酒咖啡
花生蛋捲四樣水果(桃子、文旦..)
還有好多好多

那天
看到很多很多菜
我只想到
如果他可以跟我們坐在一起吃這頓豐盛的飯該有多好
淚水就不可抑止...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假如我想放棄,我在很久以前就會做了,我來這裡不是為了放棄。」
阿格西的運動員精神
令人動容

老爸生前
只要是阿格西比賽
他一定守在電視機前欣賞
對他的比賽表現和風度
讚不絕口
阿格西不會知道他舉手投足的每個表現
一個發球
一次上網
都牽動千萬里以外一位不愛運動的老先生的情緒

也因為有這樣的偉大運動員
球賽才因此好看
阿格西的退休
應該也象徵一個世代一種精神的句點

總之
對於這種有拼戰精神
又能東山再起的運動員
除了崇拜
還是崇拜

偉哉
阿格西


阿格西 全世界會記得你
【記者王樹衡/綜合報導】
別了,阿格西!深情一幕,淚別網球,全世界會永遠記得你的名字。
美網告別秀 敗給貝克
廿一年職業生涯擁有六十座冠軍(包括八座大滿貫賽)的阿格西,美網告別之旅昨在第三輪劃下休止符,以五比七、七比六(七比四)、四比六、五比七敗給世界排名一一二的德國新秀貝克。
向觀眾吻別 全場起立
賽後阿格西紅著眼眶,向觀眾吻別,並深深地鞠躬再鞠躬,感謝所有人支持,兩萬三千名觀眾激動不已,許多觀眾哭成一團,起立致敬,久久無法平靜。
卅六歲的阿格西職業生涯走得精采。從年少輕狂、披頭散髮,到現在光頭沈穩老練;從與影星布魯克雪德絲一段熱戀,到與德國網壇玉女葛拉芙結婚生下一對兒女;從經歷低潮到東山再起,經歷三個世代、一千多場比賽,「廿一年的光榮不老傳奇」讓人永遠無法忘懷。
忍背傷出賽 不肯放棄
若不是背傷,阿格西有可能繼續挺進,但他必須靠強力止痛劑才能支撐下去,面對傷勢與球迷期盼,他內心天人交戰,直到最後一刻,都不願輕言倒下。
「假如我想放棄,我在很久以前就會做了,我來這裡不是為了放棄。」阿格西並說,「我向醫師保證,我一定能走出球場。」又一次長達三小時的馬拉松式對決,阿格西一如承諾走出球場而不是被抬著出去,只不過他不會再回來了,他笑說,「一切都沒關係了!」
撐到第四盤 體力不支
在第二盤決勝局獲勝後,接下來兩盤比賽,阿格西為了救球一度摔倒在地,也摔痛兩萬餘名觀眾的心,但他力戰不懈,在自己發球局取得主導攻勢,甚至在體力透支的第四盤,他還發出八記「愛司」,只不過當對手發球時,他卻只能眼睜睜看著球從身邊閃過,步伐已跟不上了,注定了敗戰命運,在場邊的體能教練雷耶斯說,「真想推他一把。」
貝克在第四盤的賽末點,全場觀眾起立,阿格西努力將頭抬起,看著貝克送出最後一記「愛司」,一波波的掌聲如潮水湧來,貝克也拍手了。
貝克說:「我了解觀眾所想的!這對我也是感性的一刻,我也想對他說一些話,但此時,我最好無言以對。」
「我因為你們 實現夢想」
阿格西隨即和裁判、對手握手,退回位上,現場觀眾的掌聲讓阿格西情緒再也無法控制,覆蓋在大毛巾之下的是熱淚迸流的臉,掌聲仍不停歇,他揮掉蓋頭的毛巾,站了起來,回到場上,一而再地以飛吻、鞠躬答謝球迷,他用了很長的時間才調整情緒,發表告別宣言。
「計分板比數說我輸了這場球,但它卻無法告訴大家,我得到了什麼。在過去廿一年來,我找到你們在球場上及生活上,對我忠誠的支持,即使在我最低潮的時候也一樣,有了你們的支持,讓我實現了夢想,沒有你們根本不可能實現。我將帶著美好回憶,度過餘生。」

【2006/09/05 聯合報】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昨晚聽到爸爸的老友也是好友王叔叔過世
非常震驚
難過的不得了

他是爸爸十幾歲開始的好朋友
當年在大陸時
跟我老爸交情很好
他們有一堆在上海共同生活的年少輕狂回憶
也因為他的幫忙
爸爸才有機會在三十八年大陸淪陷前坐船到台灣
不然以他從事政工的背景
早就被鬥死了

去年九月
爸爸走的那天下午
王叔叔跑來家裡
老淚縱橫
說到大家都哭了

他也說了一些爸爸的趣事
以前爸很窮
單身漢錢賺不多
愛打麻將又豪氣
朋友來辦公室找他借錢
他很海派就跟人家說
我的錢在宿舍房間枕頭底下
你自己去拿
結果朋友把全部都拿走了
除夕夜爸爸躺在床上
王叔叔跑去找他
問他幹嘛躺床上
才知道錢被朋友拿去了
王叔叔一聽
抓我爸出去吃ㄧ頓
不然他就醬躺著睡一覺過年

爸跟媽開始談戀愛時
爸打電話跟媽說再一下再出門
再一下再出門
還沒好
媽很奇怪這傢伙在搞什麼
後來才知道
老爸太窮沒錢約會
當時王叔叔也不太有錢
他太太拿首飾去當
給我爸帶點錢約會
因為還沒回來
所以我爸還沒錢出門

他們共同走過年輕戰亂的日子
那份友誼想來是格外深刻
對後輩的我們來說
這種生死至交
令人動容
那也是動盪大時代底下才有的產物吧

王叔叔
您與我爸在另一個世界也有伴啦
你們可以把酒好好敘敘舊
都不用擔心孤單一人啦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爸爸走之後
我覺得情感上我變得很脆弱
有一次在聽同事報告時介紹一張保單
說到他父親在壯年時突然唱KTV倒下
就醬走了的往事
我的情緒都激動的不能自己
本來只是兩行眼淚流下
後來覺得情緒實在太失控了
只好暫離會議室

有天看到商周舒國治介紹美食
介紹到廈門街康樂意菜包
那是老爸來台灣之後吃了五十年的菜包阿
我們的早餐也常常吃到那好吃的口味
平常總是買回家吃
那天
我第一次坐在康樂意店裡用餐
眼淚就醬掉下來

有一天
我帶著PDA去開某個與我無關的會
我點到這篇王文華的舊作(全文在下面)
說到他父親發病到過世的過程
才看了一小段
眼淚就飆出來
害我趕緊關掉PDA
回家又很認真的再看一遍這文章
覺得他說到他父親給他的三個生日禮物實在太棒了
其實
這些我們或許都知道
卻只有在親身經歷過之後才能體會吧

昨天去拜老爸
一路上跟哥哥都在說小時候的事
我們也待了比較長的時間
想多陪老爸一下
我們這次吃的東西又多又雜
不但有泰式料理
還有康樂意的菜包子
還有竘蒻布丁蛋捲一堆他愛吃的零食
也有黑麥汁啤酒咖啡跟茶
很豐富也希望他很開心…


我的生日禮物 ◎王文華  (2002.12.17)

每個人,在每個人生階段,都可以忙一百件事情,而因為在忙那些事情而從自己真正的人生中缺席。他可以告訴朋友:「我爸爸過世前那幾年我沒有陪他,因為我在忙這個忙那個。」我相信每個人的講法都會合邏輯,大家聽完後不會有人罵你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但人生最難的不是怎麼跟社會交代,而是怎麼面對自己。

爸爸在二○○○年的十二月十七日過世,兩年後的今天,我依然收到他送我的禮物。

一九九八年十月,爸爸的左耳下突然腫了起來,起先覺得是牙周病,後來以為是耳鼻喉的問題,最後才懷疑是淋巴瘤。在此之前,爸爸一向是家中最健康的,煙酒不沾、早睡早起、一百七十五公分、七十公斤。

由於淋巴散佈全身的特性,淋巴瘤通常是不開刀、而用化學治療的。但爸爸為了根治,堅持開刀。七小時後被推出來,上半身都是血。由於麻藥未退,他在渾沌中微微眨著眼睛,根本認不出我們。醫生把切下來的淋巴結放在塑膠袋裡,舉得高高地跟我解釋。曾經健康的爸爸的一塊肉被割掉了,曾經健康的爸爸的一部分被放在裝三明治的塑膠袋裡。

手術後進行化學治療,爸爸總是一個人,從忠孝東路坐車到台大醫院,一副去逛公園的輕鬆模樣。打完了針,還若無其事地走到重慶南路吃三商巧福的牛肉麵。我勸他牛肉吃多了不好,他笑說吃肉長肉,我被割掉的那塊得趕快補回來。化療的針打進去兩周後,白血球降到最低,所有的副作用,包括疲倦、嘔吐等全面進攻,他仍然每周去驗血,像打高爾夫球一樣勤奮。

但這些並沒有得到回報,腫瘤復發,化療失敗,放射線治療開始。父親仍神采奕奕,相信放射線是他的秘密武器。一次他做完治療後,跑到明曜百貨shopping。回家後我問他買了什麼,他高興地拿出來炫耀,好像剛剛買了一個Gucci皮包。「因為現在脖子要照放射線,所以我特別去買了一件夾克,這樣以後穿衣服就不會碰到傷口。」傍晚七點,我們坐在客廳,我能聽到鄰居在看娛樂新聞,爸爸自信地說:「算命的曾經告訴我,我在七十歲之後還有一關要過,但一定過得去。過去之後,八十九十,就一帆風順了。」他閉上眼、欣慰地微笑。

一九九九年四月,爸爸生病半年之後,他中風了。

我們在急診室待了一個禮拜,與五十張鄰床只用綠色布簾相隔,我可以清楚地聽到別人急救和急救失敗的聲音。「前七天是關鍵期!跟他講話,你們要一直跟他講話。」我跟他講話,他聽得見卻不能回答。我換著尿布、清著尿袋、盯著儀器、徹夜獨白。「你記不記得小學時有一年中秋節你帶我去寶慶路的遠東百貨公司,我們一直逛到九點他們打烊才離開……」我開始和爸爸說話,才發現我從來沒有和他說過話。

爸爸真的就回來了

爸爸回來了,我不知道他怎麼做到的,但他這小子,真的就回來了。帶著痲痺的半身,我們住進復健病房,腫瘤的治療不得不暫停。任何復健過的人和家人都知道,那是一個漫長、挫折、完全失去尊嚴的過程。你學著站,學著拿球,學著你三歲就會做的事,而就算如此,你還做不到。但他不在乎看起來可笑,穿著訂做的支架和皮鞋,每天在醫院長廊的窗前試著抬腳。

癌症或中風其中之一,就可以把有些人擊垮。但爸爸跟兩者纏鬥,卻始終意興風發。他甚至有興趣去探索秘方,命令我到中壢中正路上一名中醫處求藥,「我聽說他的藥吃個三次中風就會好!」復健、化療、求秘方,甚至這樣他還嫌不夠忙,常常幫我向女復健老師要電話,「她是台大畢業的,我告訴她,你也是台大的,這樣你們一定很配。」

我還沒有機會跟復健師介紹自己,腫瘤又復發了。醫師不建議我們再做化療或電療,怕引起再次中風。「那你們就放棄囉?」我質問。醫師說:「不是這麼講,不是這麼講……」

我知道我的質問無理,但我只是希望有人能解釋這一年的邏輯。從小到大,我相信:只要我做好事,就會有回報。只要我夠努力,就可以得到我想要的東西。結果呢?那麼好的一個人、那麼努力地工作了一生、那麼健康地生活、那麼認真地治療、我們到最好的醫院、請最好的醫生、全家人給他最好的照顧,他自己這麼痛苦,結果是什麼?結果都是bullshit!

「還有最後一種方法,叫免疫療法。還在試驗階段,也是打針,健保不給付,一針一萬七。」

免疫療法失敗後,爸爸和我們都每下愈況。二○○○年六月,他再次中風,開始用呼吸器和咽喉管呼吸,也因此無法再講話。他瘦成一百六十五公分、五十公斤。床越來越大,他越來越往下塌。我們開始用文字交談,他左手不穩、字跡潦草,我們看不懂他的字,久了之後,他也不寫了。中風患者長期臥床,四小時要拍背抽痰一次。夜裡他硬生生地被我們叫醒,側身拍背。他的頭靠在我的大腿上,口水沾濕了我的褲子。拍完後大家回去睡覺,他通常再也睡不著。夜裡呼吸器運轉不順突然嗶嗶大叫,我們坐起來,黑暗中最明亮的是他孤單的眼睛。

一直到最後,當他臥床半年,身上插滿鼻胃管、咽喉管、心電圖、氧氣罩時,爸爸還是要活下去的。他躺在床上,斜看著病房緊閉的窗和窗上的冷氣機,眼睛會快速地一眨一眨,好像要變魔術,把那緊閉的窗打開。就算當走廊上醫生已經小聲地跟我們討論緊急時需不需要急救,而我們已經簽了不要的同意書時,他自己還是要活下去的。當我握著他的手,替他按摩時,他會不斷地點著我的手掌,像在打密碼似地說:「只要過了這一關,八十九十,就一帆風順了。」

爸爸過世讓我學會三件事

爸爸過世後的這兩年,我學到三件事情。第一件叫「perspective」,或是「視野」,意思是看事情的角度,就是把事情放在整個人生中來衡量,因而判斷出它的輕重緩急。好比說小學時,我們把老師的話當聖旨,相信的程度超過相信父母。大學後,誰還會在乎老師怎麼說?因為看事情的角度不一樣了,事情真正的重要性就清楚了。在忠孝東路四段,你覺得每一個紅燈都很煩、每一次街頭分手都是世界末日,但從飛機上看,你肝腸寸斷的事情小得像鳥屎,少了你一個人世界並沒有什麼損失。我的視野是爸爸給我的。我把自己過去、現在,和未來所有的挫折加起來,恐怕都比不上他在醫院的一天。如果他在腫瘤和中風的雙重煎熬下還要活下去,我碰到人生任何事情有什麼埋怨的權利?後來我常問自己:我年輕、健康、有野心、有名氣,但我真得像我爸爸那麼想活下去嗎?我把自己弄得很忙,表面上看起來很風光,但我真的在活著嗎?我比他幸運這麼多,但當有一天我的人生也開始兵敗如山倒時,過去的幸運是讓我軟弱,還是讓我想復活?

有了視野,我學到的第二件事是:搞清楚人生的優先順序。三十歲之前,我的人生只有自己。上大學後我從不在家,看到家人的頻率低於學校門口的校警。我成功地說服了我的良知,告訴爸媽也告訴自己:我不在家時是在追求自己的理想,實踐理想的目的是讓爸媽以我為傲。於是我畢業、當兵、留學、工作,去美國七年,回來時媽媽多了白髮,爸爸已經要進手術房。當我真正要認識爸爸時,他已經分身乏術。子欲養而親不待,我離家為了追求創意的人生,沒想到自己的人生卻掉進這個最俗不可耐的陷阱。

每個人,在每個人生階段,都可以忙一百件事情,而因為在忙那些事情而從自己真正的人生中缺席。他可以告訴朋友:「我爸爸過世前那幾年我沒有陪他,因為我在忙這個忙那個。」我相信每個人的講法都會合邏輯,大家聽完後不會有人罵你這個忘恩負義的東西。但人生最難的不是怎麼跟社會交代,而是怎麼面對自己。我永遠有時間去留學、住紐約、寫小說、「探索自己的心靈」,但認識父母,只剩下這幾年。爸爸走後,不用去醫院了,我有全部的時間來寫作,卻一個字都寫不出來。我的人生變成一碗剩飯,份量雖多我卻一點都沒有食慾。失去了可以分享成功的對象,再大的成功都只是隔靴搔癢。

我學到的第三件事是:承認自己的脆弱:爸爸什麼都沒做,只是一天晚上坐在陽台乘涼,然後摸到耳下的腫塊,碰!兩年內他老了二十歲。無時無刻,壞事發生在好人身上,你要如何從其中註釋出正面的意義?每一次空難都有兩百名罹難者,你要怎麼跟他們的家人說「這雖然是一個悲劇,但我們從其中學到了……」?悲劇中所能勉強歸納出來的唯一意義,就是人是如此脆弱,所以我們都應該「小看」自己。不管你多漂亮多成功,不管你多平凡多失落,都不用因此而膨脹自我。在無法理解的災難面前,我們一戳就破。

爸爸在二○○○年的十二月十七日過世,這一天剛好是我的生日。他撐到那一天,為了給我祝福。爸爸雖然不在了,但兩年來,以及以後的每一年,他都會給我三樣生日禮物。這三樣禮物的代價,是化療、電療、中風、急診、呼吸器、強心針、電腦斷層、核磁共振。他離開,我活過來,真正體會到:誕生,原來是一件這樣美麗的事。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新放了我爸帶著小時候的我的照片
又看到哥哥給爸爸的祭文(附在下面)
忍不住又大哭一場....



爸爸, 或許這樣也好
至少, 你不會比四十五公斤更瘦了
至少, 你不會比八十歲更衰老了
至少, 你再不需要跟功能只剩下百分之十的肺掙扎了
雖然 我除了失去父親之外 還失去了最親的朋友
雖然 我再也沒有機會抱著你
摟著你的腦袋 撫摸你因為年老而變柔順的灰白頭髮

這世界上有比我幸福的人
但是沒有比我更幸福的兒子
直到你離開人世的前一天
我還一如往常的 有你為我準備的便當
每次 打開便當時 我最害怕的是只有兩樣簡單的菜
那表示你的狀況糟到不能再糟

因為你
我學會了珍惜與感恩
感謝一魚一肉 一雞一鴨 一蔬一果
因著它們
我彷彿在每一次吞嚥之間 看見你將頭靠在抽油煙機邊緣 勉力支撐著身子
苦苦喘氣 極盡吃力的揮動著鍋鏟的側影

*********************************************************************

擔心這一天擔心了三十年
而它終究來了 選了再平常不過的夜晚
將近十點 逛完大賣場回來
跟你聊天
你煮了我們好久沒吃的細麵
之前的週末才在南門市場買的
你在桌邊大口吃
我在書桌前 從 MSN 前轉頭看你
一切都如平常
快中秋了 我還以為
我們可以像之前兩三天那樣
一起下樓看月亮
我扶著你的左臂
或者牽你的左手
我竟然忘了 所有幸福其實都有終點
原來這是最後一個父子共度的夜晚

月圓了 人, 卻永遠缺了

*********************************************************************

或許這就是生命的循環吧

三十六年前, 你帶我來這個世界
那時候, 我身長不過一尺.
在你懷裡 什麼也不用做 只要哭就好

後來 我在你肩膀上
你背著我 滿屋子跑
我享受著巨人的視野
還有世界上最好的一匹馬

後來 我漸漸大了 你漸漸老了
搬到新家之後
開始時 你還可以徒步繞整個社區一圈
後來 你漸漸的只能走一半
後來 你不太能下樓了 只是坐在客廳看阿格西打網球
再後來 許多時候你只能躺在床上
我的世界越來越大
而你的世界漸漸縮小

現在, 我送你最後這一程
裝著你的石罈沈甸甸的
也只一尺
你留下一罈白骨
我看不見你的哭或笑
只能想像著
當年 你抱著我
是不是也像我現在捧著你
充滿珍惜的心情

*********************************************************************

但願真的每一生之後, 都還有另一世
願生生世世都能不斷相聚
來生
我一定要教會你游泳跟潛水
讓我可以陪著你一起去看 你最愛的海洋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8) 人氣()

老爸
每次
我回到自己住處
我的感覺其實就像平常日子一般
沒有覺得你真的走了
彷彿週六日回家時
又可以再看到你
你走的這件事
我們都一直覺得假假的
希望這真的只是老天開的一個大玩笑而已

以前週六日回家
我們也不一定會說很多話
有時我整天補眠
更沒能為你多做什麼
頂多在你洗澡時陪陪你
為你刷刷背
幫你吹吹頭髮
面對呼吸困難、舉步維艱的你
那似乎是我唯一能為你做的
遠不及你為我們付出的千百萬分之一

獨自坐在客廳看電視的你
雖然不參與我們的討論
卻很專心的聽我跟媽媽分享工作或學校發生的點滴
我們雖然不常深談什麼
但卻知道你很在意我說出來的每件事
看我工作忙又累
你總心疼的說
若中了彩券
我就可以換輕鬆一點的工作
我們也有能力在社區多買兩戶
大家可以住在一起
那就是你堅持每期彩券都要買的原因
我知道
這是你的願望
希望我們一直住在一起

我很慶幸
我有跟你一樣的好記憶
我記得許多從小到大的瑣事
哥總羨幕我
希望他可以跟我記的一樣多
小時候你帶我們四處釣魚
我們趕半夜的平快車
擁擠無座的車廂中
我跟哥哥兩人分別坐在小冰箱的二分之一上
一路搖晃睡到福隆
你在旁扶著我們
讓我們可以安穩的休息
中午我們在釣場津津有味吃著早已冷掉的福隆便當
一面享受你分給我們的滷蛋和肉片
體會真情流露的親情
或許也是因為你中年得子
我們享受了更多你給我們的縱容與關愛

雖然高中時代
我早就自己走南闖北四處去玩
但十六年前上成功嶺
還是第一次失去自由又遠離家的經驗
你每天一定一封限時家書
說著家裡發生的大小瑣事
讓我雖在台中
卻似乎覺得你們都在身邊
半夜常常邊讀邊哭
那時候我才知道
平常獨立早熟的我
在面對家庭時
還是個脆弱的大孩子
我對家庭的依賴
原來超過我自己的想像
當我遠在屏東當兵
我們也是這樣用信分享彼此的心情
我知道
雖然家很遠
我們的心卻是很貼近的

一直以來
我不像哥跟你那麼貼心
我不會大小事都跟你說
其實
我心裡一直渴望更多你的認同與肯定
當我開始在網站寫東西
我知道
每一篇你都仔細看過
我知道你跟媽媽稱讚我的進步
那種高興難以言喻
那也是我一直寫東西的動力
我也知道我的成長與進步
應該不會讓你操心

我很遺憾年紀漸長
更懂得關心你們孝順你們的時候
卻因為工作的忙碌
常常忽略了跟你的相處
甚至除了週六日的相見外
平常我也很少電話問候你
雖然你身體不好
也知道遲早有一天可能會離開我們
但真正這一天來臨
卻是那麼突然
突然到我們都難以接受
突然到我們想多抓住一點時間與你相處都變得奢求

唯一慶幸的是
如果在新的世界一切從零開始
你就不用再呼吸得那麼辛苦了
媽幫你準備了好地方
背山面海的新住處
相信你會喜歡
我們會常去看你
帶你愛吃的東西
陪你一起看海
跟你說說話
像小時候你帶我們去看海釣魚一樣

我想
家雖小
我們的世界卻很大很遼闊
我們的心也一直緊緊在一起
老爸
你要走好
一路走好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王書川
 
馬各是一個極具遠見的人,有魄力也有個性;面貌清癯,兩目炯炯透著智慧之光。任副刊主編時,獎掖拔擢後進,不遺餘力。


于右老曾說:「不信青春喚不回,不容青史盡成灰」。前《聯合報》副刊主編瘂弦先生也曾說:「歷史也是需要保衛的,免得若干年後,歷史的解釋權落在別人手中,成耶敗耶,是耶非耶,只能讓人曲解,甚至踐踏了!」

有使命感的人

馬各(駱學良)雖然自己說他是「沒有使命感的人」;實則他是真有使命感的人!

他出生於民國15年,在大陸中央幹校畢業,先後在福建南平的《南方日報》以及上海浦東《大匯報》擔任編輯,來台後,進入台南《中華日報》任副刊主編,為人宏觀,開闊,縝密而理性,聯繫文壇族群,獎掖拔擢後進,不遺餘力。

那時,台灣文壇北冷南熱,許多寫作風氣,乃是從南部發軔逐漸擴展到北部。《新生報‧西子灣副刊》和《中華日報》副刊,在歐陽醇先生、馬各先生的墾拓下,一時文風激盪,百花齊放;左營的海軍,岡山的空軍,鳳山的陸軍,這些三軍的青年作家們,個個才華盡出,風格各異;有的擅長長短篇小說,有的寫優美的散文,有的專寫新詩,有的寫劇本,有的作曲……真是百花爭豔,磅礡澎湃!

例如:老作家張佛千、劉國瑞、侯家駒(千里馬)、詩人上官予、小說家朱西甯、繆綸、司馬中原、段彩華、桑品載,屏東阿猴寮的女青年大隊樂蘅軍、樂茞軍(薇薇夫人)姊妹、文曉村、吹黑明、楊海宴、彭邦楨、施正明(雪桑)、朱沉冬、李冰、王牧之、陸震廷(郭風)、孫岳、郎雄、張永祥、王生善、蕭漁、顧冬、陳森、童真,岡山空軍基地的艾雯、邱七七,屏東基地的郭良蕙,海軍的郭嗣汾、墨人、司馬桑敦、彭品光、慕容懷美、洛夫、張默、張放、陸珍年、貢敏、聶光炎,季薇、吳美凝、宋項如,馮鍾睿、胡奇中,何肇嘉……駐防嘉義的黃仲琮(羊令野)、丹扉、侯榕生,住在台南的蘇雪林、葉蓓芬、蕭傳文、嚴友梅,屏東的郭晉秀,於世達(司馬青山)、郭楓、葉笛……以上這些人大多數已雲遊海外,現在佇立文壇上的,仍熠熠閃光,永為文壇的明燈!

創作與出版

馬各是一個極具遠見的人,有魄力也有個性;面貌清癯,兩目炯炯透著智慧之光。他看到高雄大業書店資金不豐,出版文藝書籍已達相當的程度,決定邀請尹雪曼及筆者,在高雄鼓山一路九九號我的甘蔗板小屋會商,成立屬於文友的出版社,名稱是他想的,叫「新創作出版社」。他負責找印刷廠以及校對,雪曼負責申請手續及出資開辦費,我負責發行及拉稿。創立的時間是1953年(民國42年)。

經過緊鑼密鼓的籌備,首先出版了「創作叢刊」九部,馬各的《提燈的人》、《媽媽的鞋子》、尹雪曼的《小城風味》、王岩的《錘鍊》、邱七七的《火腿繩子》、楊海宴的《心向》、潘壘的《葬曲》、王黛影的《不歸鳥》、王書川的《瑞典之花》。

後又出版了較大型的「自由中國創作小說選集」,仍是由馬各負責接洽台南市中正路的經緯書局(上海遷台)印刷兼發行,但是版權歸他。

這是民國43年3月出版,作家陣容浩大(以姓氏筆劃為序):于吉、王岩、王藍、王平陵、王書川、王潔心、王臨泰、王文漪、公孫嬿、尹雪曼、方瑜(楊群奮)、江上秋、艾雯、邱七七、邱星明、李雙、東木、金溟若、姚隼、馬各、孫陵、孫旗、徐斌、陳紀瀅、陳香梅、郭嗣汾、郭衣洞(柏楊)、郭良蕙、茹茵、魚貝、張秀亞、張漱菡、彭歌、晶心、楊念慈、楊海宴、鳳兮、墨人、潘人木、劉心皇、穆穆、繁露、蕭銅、蕭傳文、蘇雪林,以及付印後收到的三篇未及依序排列的:李輝英、周君亮、冷楓,為是書遺珠之憾!

在南部幾項重大文藝活動中,如「中國文藝協會南部分會」成立、澄清湖文友集會等,都有馬各的奔勞及身影,不辭勞怨,獻身貢獻,策動南部文壇的脈動。

一別永沉千秋

他後來喜歡在俊爽的面頰,幽默講話的嘴唇上,留一撮小鬍子,我稱呼他為「馬鬍子」,他反稱我叫「王胖子」,我們互相戲謔,年輕深交不計猜嫌,想起那個年代,真是「倆小無猜」,自由快樂極了。

多少年來,馬各被氣喘病所困,胃部又開過幾次刀,食量少了,酒也不能喝了,人卻越來越瘦。

今年9月9日中午,承邱七七大姐邀宴小酌,他以久不下樓的病體,竟然偕同夫人出席了。在七七的小庭院中,花影樹蔭下,揮著蒲扇談笑憶往,馬各不脫幽默,仍然笑語時出,面龐紅潤,話無讖語半點,絕對不會想到「就此一別,永沉千秋」!

秋風初動,冷雨入窗,老友已經遠去,寒雲路有幾重?!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馬各兄走後,可能是他的遺言,久芳嫂捐了一筆錢,向九歌和爾雅各買了兩套書捐給由作家歐銀釧主持的桃園和澎湖兩座監獄教化科寫作班,讓受刑人能透過閱讀改過自新…
馬各兄是最恬淡的文人。他一生為文化、文藝工作盡心盡力,但從來不表功,他其實是老資格的編輯、創作者,大陸未淪陷前,他曾是福建南方日報編輯,上海浦東大匯報編輯。馬各來台後,曾擔任中華日報南部版編輯,遷居台北後,也曾主持聯合報副刊編務,聯合報小說獎的創辦,就是在馬各主政年代規畫完成。馬各提拔了無數年輕的小說創作者,他總是默默推展他的工作進度,他最渴望的還是文學作品能深入一般讀者的心田,他深知唯有提昇文藝作品的影響力,文化才能慢慢在社會上逐漸扎根;也唯有推廣文化的深度,社會才能維持和諧。
馬各自己也寫小說、散文和詩,早在民國三十七年,就在上海出版過詩集《荒小唱》和散文集《野祭》,來台後,民國四十二年和四十四年,分別在高雄新創出版社和大業書店出版小說集《媽媽的鞋子》和散文集《遲春花》,而且不乏力作,但他從不張揚自己的作品,甚至當我邀請他和丁樹南先生,合作回溯主編《五十六年短篇小說選》和《五十五年短篇小說選》時,他在「編選後記」的第一句話就是「我不會寫小說,卻偏愛小說」。
馬各和最早提倡極短篇的丁樹南是一生的好朋友。我很感激他們協助我完成在民國七十二年時的一個夢想酖酖希望從民國五十七年起編的「年度小說選」,也能回溯至民國三十八年,也就是說,從民國七十二年開始,每年出版兩本年度小說選,一本往前編,一本往回編,如果能編出一套民國三十八年政府遷台後,年年都有一集短篇小說選的出版,等於是另一部「中華民國在台灣」的民國史,可惜我自己未能堅持,屈服於銷售數字不佳,僅出到「五十五年短篇小說選」就戛然止住,甚至往前的「年度小說選」,也只編到《八十七年短篇小說選》就宣布停編了。
重新找出馬各和丁樹南先生的兩本回溯「年度小說選」,你會發現他倆編得多麼認真,他們以A和B(如此的不愛出名)兩個字母表達彼此的觀點,細細討論每篇入選小說的技法、風格、精神以及情節和人物,以藝術的真、善、美三要件作為評鑑的基據,這樣誠懇且又腳踏實地的小說評選人,今天在我們的文學圈子裡已經不多見了。
人生總有許多遺憾,想到馬各在世時,很少約他出來聊聊天,我曾經向他約過稿,請他寫一部回憶文壇史的自傳,終因出版業不景氣,二十年前提過後竟然從未向他催過稿,如果我催稿催得緊,他必定會有一部珍貴的文壇史留下。馬各兄走後,可能是他的遺言,久芳嫂捐了一筆錢,向九歌和爾雅各買了兩套書捐給由作家歐銀釧主持的桃園和澎湖兩座監獄教化科寫作班,讓受刑人能透過閱讀改過自新,並得到進修的機會酖酖真的是遺愛在人
間。
馬各兄此刻您已在另一個世界旅遊,你做的每一件義行以及對文學的奉獻,都長留我們心底,您一向是默默行善的人,老天會保佑您的家人,我們也永遠會記得您的小鬍子和您的微笑!

【2005/10/15 聯合報】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作家、資深文學編輯馬各(本名駱學良),今年九月十六日因呼吸衰竭辭世,享年八十歲。馬各曾任《新文藝》周刊主編、聯合報副刊主編、民生報副總編輯;擔任聯副主編時,規畫聯合報小說獎,設立「特約撰述」制度,鼓勵年輕作家專心創作,培育新人無數。他與作家丁樹南因寫作結識,五十餘年來,兩人通信從未間斷,傾談對文學的熱情、對人生的見解……馬各生前細心收藏,竟達一千餘封!這是丁樹南寫給馬各的最後一封信,表達他對馬各無限的敬意與哀思。
馬各:
那一天近午時分,我從外面回家,老伴迎面就告訴我,你的另一半久芳適才來電話說你已於當天上午九時往生了。我不信。我用顫抖的手打電話給久芳,對方以低啞的聲音證實了這驚人的不幸消息。馬各,對於我,你的噩耗何止「驚人」。我的心整個淪陷了。世界彷彿也變得不一樣了。因為我不能想像一個沒有你存在的世界。
現在,我的手邊正攤著你最近的一封來信,字跡還是那麼工整,用字遣詞還是那麼一絲不苟。你在信上對我談了很多,從三十多年前的往事談到你戒菸後如今「聞到菸味都會窒息」,如今你上館子「一定要選(1)全面禁菸(2)如果是二樓以上,要有電梯(3)不去火鍋店。」你還以「病友」(我也罹患輕度的肺氣腫)的立場對我提供了不少「心得」。滿滿的四頁稿紙,你幾乎什麼都說,就是沒有對我說「再見」。馬各,你叫我怎麼能接受你業已撒手人寰的事實?
記否前陣子我才對你說過:「一個人最好別活得太老,否則總難免會眼看著一個個老友離你而去。每走掉一個,你就要心痛一陣,日子也變得更難捱,倒不如自己先走,讓別人去心痛……」。確實近年來我每隔一段時日就要「心痛」一次。不過我總以為我比你年長,同時我的健康也並不理想,他日「心痛」的必然是你而不是我,又怎想得到你竟性急地搶先了一步!你本已是我僅餘的一位可以無遮攔地傾吐心聲的老友,如今連你也棄我而去,精神上我已接近「一無所有」,馬各馬各,你教我情何以堪!
你我相交始自青少年。你十六歲,我十九歲。我們都已經開始試著寫作了。你小小年紀卻人小「志」大,居然獨資編印了你此生第一本刊物《絲絲》。事先你託一位朋友向我邀稿。我把一篇長約兩萬字的小說給了你。感謝你重視它,讓它佔掉刊物的三分之二篇幅。我常說編《絲絲》是你少年時期的一樁「壯舉」,而你的回應總是負面的居多,甚至斥其為幼稚無知之舉。你不知道你的「幼稚無知」曾給了我多少鼓勵,也讓我在文學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直到晚近,你才對你的《絲絲》有了比較正面的說法。你在七月一日的來信中說:「編《絲絲》唯一的收穫是因為它而有了我們一輩子的友誼……一個人的一生裡,像我們一樣超過六十年的情誼應該不多見吧。」
其實,你我初次相見是在來台以後,地點是南部中華日報社。當時我本不知道你在該報社,只因北部的一位朋友好意想介紹我認識在該報服務的俞棘先生,我持著介紹函走進報社的大門,遇人就問俞先生何在,他說俞先生目前不在報社,我託他轉交介紹函,並報了自己的姓名,不料對方一聽就緊握住我的手不放,原來這個「他」竟然就是你。當下彼此都大喜過望,一見如故,其時正值午餐時間,你就歡歡喜喜地拉著我一起到報社的食堂去用膳了。從此我就成為你宿舍的常客,也才知道你是於民國三十八年六月來台,適逢《中華日報》招考編譯人員,你報考了,憑著你過去在大陸《南方日報》和《大匯報》的兩年編報經驗,你以第一名優異的成績被錄取了。若非如此,你我能否相見,何時相見,也就難料了。不是嗎?
你的宿舍位於報社二樓,那是一間面積不及四坪,窗子臨街的斗室。由於當時你兼編該報的《新文藝》周刊,且在文壇上廣結人緣,那間斗室便經常成為文友們的聚會所。也就在那斗室裡,你在當時出版條件困難的情況下,憑一己之力,編就一本厚達六百多頁的《自由中國創作小說選集》,網羅了民國四十年前後的優秀小說近五十篇結集成書。就我所知,那是台灣光復以來第一部有分量的文學作品選集。馬各,我稱其為你青年期的另一「壯舉」。
至於你中年期的「壯舉」,則應推眾所共知的你主編《聯副》後於民國六十五年首創的「小說獎」了,此一台灣光復後史無前例的創舉,帶動了文學獎的風氣,歷年來不知有多少「文壇新秀」通過各種各類的文學獎脫穎而出,源源不絕。馬各,誰能否認這是你對台灣文壇的一大貢獻呢?
你年輕時豪邁不羈,不拘小節。你曾對我說「花錢本身就是一種享受」,本著這種心態,你每月領到薪水,先扣留下一個月的伙食費,然後就出去花錢,直到把錢花光,餘下的日子就躲在報社裡足不出戶,等著領下個月的薪水。你這種一無所羈的豪放作風直到婚後才趨於收斂,再往後甚且趨於拘謹而判若兩人了。這也許得歸因於你晚婚,而自己小時缺乏家庭溫暖,基於補償心理,所以格外顧家愛家。尤其對兩個孩子你更愛護得無微不至。你寫下不少表達父子親情的文字,結集成書的有:《孩子與我》、《斗笠貝‧扳機魨及其他》、《春到七美》等三冊,前者已有大陸版,後二者都屬於「偕子同釣」的系列文字。釣魚是你此生最大的樂趣,獨釣樂,偕子同釣則樂上加樂。在《春到七美》的自序中你說:「如果不是冥冥中有誰把我的婚姻安排在四十歲,我怎麼可能在這個年紀享受到觀音口海灘替孩子們擋風、大香蘭磯石上看他們津津有味的吃我分給他們的五花肉滷蛋的樂趣?」馬各,你這短短幾句話已讓人充分體會到你無盡的父愛,以及你偕子同釣的無窮樂趣了。
另一點值得我稱道的是你對文字處理的嚴謹和執著。你要求自己也要求作者一字不苟。有一次你文章中「扒」字被編者改為「趴」,你就氣忿難消。二十年前你我受隱地之託共編五十五、五十六兩年度的短篇小說選,有時你會為了作品中的一詞半句和我在電話上討論老半天。當年你和林海音先生一度共掌《純文學》的編務,對作者的文字也偶或有歧見,雖然最終還是順從了林先生的意思,但你仍會為之久久不釋於懷。你最令我感佩的是,民國六十六年我有一篇小說發表於聯副,你為我刪掉其中幾個字,令整篇小說的氣氛為之改觀。後來這篇拙作入選了《六十六年短篇小說選》,馬各,你功不可沒。
你四十四年元月離開《中華日報》,四十五年七月才進入《聯合報》,其間你曾去高雄中學教書,去嘉義《台灣日報》擔任過短期的編輯主任。你進入《聯合報》後你我就通信不斷,直到晚年,雖然彼此都覺得寫信已成為一種負擔,但仍然固定每月來往一封。我知道你一直都保存我的去信,我曾數度請你將其付焚,你都不肯;你說你保存我的信不是為我而是為你自己,因為它們無異是你的日記。去年我曾問你究竟保存了多少封,你說一千多封。
一千多封!馬各,連我自己都嚇一跳,我很難相信歷年來自己竟然有那麼多話好對你說。明知我這最後一封信再也進不了你的「藏信」之列,但我還是不能不寫,忍不住一定要寫!現在,我寫好了。馬各呀馬各,請告訴我該往哪裡寄你才能看到?

【2005/10/13 聯合報】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早春的清晨還有一層淡灰的薄霧。父親陪我走出家門。
三分鐘到派出所對面,在堂姊夫開的小店前等車。
從永定坐台西客運到西螺,十分鐘。
轉公路局汽車到斗南,二十五分鐘。
在斗南火車站坐縱貫鐵路慢車到台北,七個小時。
父親給我一隻鄉民代表會送的咖啡色提袋,裡面放了一支鋼筆,一篇剛寫好的小說〈一把青花花的豆子〉,一本筆記本,一疊稿紙,幾本書,以及裝在信封裡的二千元。火車內人不多,我把裝了幾件換洗衣物的紙箱放在座位旁,左手擱在紙箱上,右手緊抱著提袋,很快就睡著了;昨晚我興奮得幾乎沒睡呢。
下午四點到達台北火車站,坐三輪車到徐州路的台大法學院。馬各和門偉誠在那裡等我。
「報名都快截止了呀,」馬各焦急的說。
我趕緊去報名,選了三堂課︰修辭學,英文文法,理則學。
辦好手續,法學院的紅磚樓房已沉浸在淡金的暮色裡。
「妳今晚住在哪裡﹖」門偉誠關心的說。
「還不知道呢,」我說。
「那就住我家吧,」她說。
那天是一九六四年三月八日。我與馬各、門偉誠第一次見面。
門偉誠和我同年,一九六三年育達商職畢業,沒再上大學,以第一篇小說〈湖上〉獲得《文星》雜誌小說徵文第一名。我讀虎尾女中高二時獲《亞洲文學》小說徵文第一名﹔高三畢業,為了參加文藝營而放棄大學聯考,但在文藝營結業時獲得小說創作第一名。馬各則比我們年長十多歲,那時在聯合報做編輯;已在高雄的大業書店出過一本散文集《遲春花》;在台南的新創作出版社出過短篇小說集《媽媽的鞋子》和散文集《提燈的人》。一九六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林海音因「船長事件」被迫離開聯副,馬各曾代編兩個多月;門偉誠和林懷民都是當時的作者。懷民那時讀台中衛道中學,父親林金生是雲林縣長,放假日他回斗六,偶而約我去縣長公館聊天聽古典音樂;馬各、門偉誠、隱地,都是他的筆友;通過他的介紹也成為我的筆友。
選擇三月八日婦女節到台北,後來被一些人解讀為女性意識的出發。作為女性,怎麼會沒有女性意識呢﹖然而最確實的原因很單純︰那天是台大夜間部補習班報名的最後一天。
2.
門偉誠家住通化街一四0巷的通化新村。她父親是陸軍中校,在國防部上班,分配的眷舍只有一個大通間,放了四張床,一家六口同住,另在外面搭個棚子炒菜做飯。她那時在大直海軍總部做接線生,下了班忙著談戀愛看電影,總是很晚才回家,沒再寫小說。
到台北的第二天,我就把〈一把青花花的豆子〉寄給《皇冠》;一九六三年十一月在《皇冠》第一次發表小說,這是第二次投稿。通化街有二十路公車,我每天搭去衡陽路,然後穿梭在重慶南路的書店之間,站著享受免費閱讀。台大夜補班的課一周三天,站著看書站累了,我就走到省立博務館,坐在那棟古樸典雅的維多利亞式大樓的台階上,看人,看風景,胡思亂想要寫的小說,時間差不多了就穿過新公園,漫步到徐州路的台大法學院上課。
過了一個多禮拜, 馬各說已託他的房東太太幫我找好了房子,三坪大的房間一月二百元。我去通化街口買了一張竹床,請老闆讓我和這張床一起坐他的馬達三輪車,搖搖晃晃到了永和鎮竹林路十七巷十三號;房東一家四口住樓上,我住樓下前面的單間,後面是浴厠、廚房和餐廳。馬各和他的同事韓漪住在對面巷,鄰著打造了竹聯幫威名的勵行中學與溪洲市場,房東張先生一家是上海人。我去市場買了一些日用品,馬各和韓漪來看了之後說,「沒有椅子,坐在哪裡寫﹖」回去合力搬了一隻有扶手的籐沙發椅給我。
坐著那隻籐椅,伏在竹床書寫,我的職業寫作生涯就那樣開始了。三月三十日到四月十九日,在中央副刊發表了三篇小說;五月一日出刊的《皇冠》登出了〈一把青花花的豆子〉;五月十六日又在中央副刊和中華副刊各發表一篇小說;六月十九日,《皇冠》的平鑫濤先生與我簽了五年的基本作家合約;見證人是瓊瑤。那份合約書,是平先生親自以鋼筆寫在五百字一張的《皇冠》稿紙上,薄薄的兩張,八項條文,力透紙背,大約七百五十字。
七月號的《皇冠》,正式公布了基本作家辦法︰「說得具體一點,這辦法有些類似歐美的經理人制度,站在作家的立場上,為他們作一切最好的安排。使他們把一切困擾,交給我們,使他們可以把整個心力,溶匯入作品;我們也將邀請基本作家們定期小聚,或野餐,或郊遊,或茶會,或彼此交換心得……如果有生活上或臨時的需要,我們願意預支稿費及版稅。」平先生讓我每月預支六百元稿費,付了房租還有四百元吃飯生活。
《皇冠》公布的第一批基本作家,共有十四位︰司馬中原、尼洛、朱西寧、季季、段彩華、茅及銓、桑品載、高陽、張菱舲、華嚴、馮馮、魏子雲、聶華苓、瓊瑤。他們不是已享盛名就是文壇前輩,只有我未滿二十歲,只發表了幾篇小說﹔而且是唯一的台灣人。這種機緣和幸運,是我離開永定來台北時,未曾夢想到的。
3.
永定村的李家是大家族,族人密如蛛網。像我這樣讀完全縣最好的省立女中,不考大學也不出去做事,常有熱心親戚來家裡說媒,不然就是一出門碰到三姑六婆,一個個雞婆的問道︰「啊妳每日在家寫什麼啊﹖」眼睛直愣愣上下打量,彷彿我在家做著什麼不該做的事。
在家寫什麼,哪裡說得清楚呢﹖小說寫的,不就是人世的牽牽絆絆,說也說不清的一些事嗎﹖如果說得清楚,也就不必字字書寫了啊。
一九六四年二月下旬,我在報上看到台大夜間部補習班的招生廣告,遲疑到三月初,把那張廣告以及發表過和未發表的小說拿給父親看,對他說想再去台北讀些書,自由寫作維生。父親十四歲就去東京讀書,比我更早就走得更遠。他理解了我,立即答應了。父親是六兄弟的老么,在東京有兄長族親照顧;我是父親七個子女的老大,決定到台北的那天,還不知道晚上住哪裡呢。但他放心的讓我走出永定的蜘蛛網絡,去到陌生的台北都會,做一個自由的人,一個自由的寫作者。
在台大夜補班修的三門課,最吸引我的是自由主義大師殷海光教的理則學。殷先生那時是台大哲學系教授,四十五歲,滿頭灰髮,穿著白襯衫米黃長褲,教室講桌上頭懸著一支細長的日光燈,照得他的身形愈顯瘦小。他說話急促略帶金屬聲,講課時不苟言笑,神情有點疲憊,下了課收起書本就走,大概覺得我們只是慕名而來,並非真的想鑽研學術精髓。殷先生娓娓而談的那些演繹,歸納,論證,邏輯,雖然條理明晰,我卻總不能專心聽進去,漸漸感覺枯燥,一個多月後因為去文星上班,就沒再去上課了。可見要做殷先生的學生,也得要有些慧根啊﹗
不久殷先生開始受政治迫害,一年多以後離開台大;一九六九年因胃癌辭世。然而我始終懷念著日光燈下娓娓而談的殷先生的臉孔。他教的那些理論雖然枯燥,卻讓我學會用邏輯的眼光看待人世;演繹,歸納,論證,不至因迷惑而軟弱。
那是我最大的收穫。

4.
「難道整天寫作妳都不覺得枯燥嗎﹖」
是的。那時的我的生活,除了寫作,再沒有更讓我覺得入迷、刺激、有趣的事了。而且皇冠有時安排聚餐或郊遊,可以和那些前輩作家吃飯聊天,聽一些我所不知道的文壇掌故,那種樂趣也是從寫作衍生而來的。有一晚我們在新台北飯店聚餐後,散步去附近的聶華苓家聊天,那時她和媽媽及兩個女兒住在松江路的《自由中國》宿舍。閑談之間,才知道曾與她在《自由中國》共事的殷先生,結婚前就和她們同住在那棟日式房子裡。如果不是因為寫作,怎能發現這種因緣巧合呢﹖
整天伏在竹床上寫作,確是單調孤獨的,但組合那些文字,人物,表情,慾望,從無到有或從有到無,常常只是一念之間;或甚至只是一瞬之間。寫作的過程,奇妙得像玩魔術,神秘,緊張,刺激,怎會枯燥呢﹖
我租的房間,面對一道老舊的暗紅磚牆,牆縫裡密生著毛絨絨的青苔,牆頭攀出手臂粗壯的茄苳枝椏,偶有麻雀家族在枝頭吱吱喳喳道東說西,此外沒有任何人來問我每日在家寫些什麼。那種自由的感覺,是一種神奇的力量,有時早上起床開始寫一篇小說,中午去永和豆漿旁邊吃麵,就把寫好的小說投入路口的郵筒;過了一個禮拜,小說就在副刊登出來了。
那時十七巷巷尾住著曾在南京辦《救國日報》的龔徳柏先生,有時我拿著信封出門,看到他也拿著一個信封,仙風道骨飄然而過,大概也是寫好了稿子要去投寄吧﹖他那時已七十多歲了,一把灰白美髯配銀髮,穿一襲深藍長袍,一雙黑布包鞋,低著頭,心事重重的往前走。他慢慢的走,我慢慢的走在他的後面。他不知道身後的我。我是在重慶南路書店免費閱讀時,從作者簡介的照片認出了他。等他把信封投入郵筒轉身走了,我才去投入我的信封。一個可敬的、筆耕數十年的長者,沉默,而且陌生。然而走在他的後面,每一次我都有一種追隨者的孺慕與感動。
5.
我們嘻嘻哈哈去坐往宜蘭的公路局,到小格頭那一站下車。越過山坡穿過樹叢跨過斷崖,二十八個人沿路唱歌說笑聊天。忽高忽低跋涉了兩個小時,汗水淋漓的抵達了北勢溪上游的鷺鷥潭。林懷民、丘延亮、桑品載、蒙紹、楊蔚、王葆生等會游泳的,都光著上身穿著內褲跳入了溪裡,一時水聲喧嘩水花四濺。不會游泳的朱西寧、劉慕沙、司馬中原、魏子雲、段彩華、蔡文甫、瓊瑤、王令嫻、朱橋等人,坐在河灘上繼續唱歌聊天。清澄的溪水在五月的陽光裡綠得發亮,雪白的鷺鷥在松林間悠閒飛舞。鷺鷥潭,一個白得最白綠得最綠的幽谷,在那裡,二十一歲的我,要結婚了。
《皇冠》主編陳麗華和發行部的楊兆青,在河灘上鋪了兩條塑膠布,撿了幾個石頭壓住,然後從籃子裡拿出餐點、草莓酒、杯子、結婚証書等等。為我安排婚禮的平先生,在一旁細心的檢視,把桑品載舉了一路的兩支包了紅紙的竹筒分插兩旁,慎重的點起了紅燭,然後以主人的身分開始分配任務︰男方主婚人魏子雲、女方主婚人瓊瑤;證婚人朱西寧;介紹人段彩華、張時;男女儐相王葆生、張菱舲;司儀桂漢章。
「喂,要開始囉,」平時溫文優雅的平先生,對著溪裡幾條好漢扯開嗓門大喊︰「你們趕快上來啊﹗」
一九六五年五月九日下午一時,好漢們的上身映著水光,內褲還滴溜著水珠,我穿著一件金黃底色斜插幾枝鮮紅玫瑰的無袖洋裝,捧一把沿路採來的金黃馬纓丹,赤足站在瓊瑤與張菱舲之間。新郎楊蔚站在魏子雲與王葆生之間。朱西寧站在我們六人的中間。於是司儀開始唱名,証婚人致辭,介紹人說些無關事實的介紹辭,主婚人致謝辭。然後司儀大聲說道︰「新郎新娘喝交杯酒﹗」於是我與《聯合報》記者楊蔚,轉過身子,舉起杯子,喝了我們的交杯酒。
午後我們又跋涉兩小時,到小格頭坐公路局回台北。傍晚回到永和中興街,買了半個西瓜。吃完了西瓜,我們就累得睡著了。
那天是在綠島坐過十年政治牢的新郎的三十八歲生日。沒有生日蛋糕也沒有結婚喜宴。他的老家在山東,與家人音訊斷絕。我的老家在雲林,爸爸來信說,結完婚帶回來見見親戚,一起吃頓飯吧。爸爸與我們一樣,都不喜歡喧嘩的婚宴。
6.
一九七一年,鷺鷥潭繼續白得最白,綠得最綠。
秋天來時,帶著兩個孩子,我回到了永定,結束了婚姻。
一九八七年,翡翠水庫完工,北勢溪上游沉入庫底。
鷺鷥潭已經沒有了﹗
4278字/2004.4月1日《印刻文學生活誌》第8期發表
獲九歌版二00四年年度散文獎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九月的文學獎故事
「法規主角永遠給我們這教訓,一言以蔽之,這是人生﹕你當然是輸了﹔要緊的是你被毀滅的時候怎樣保持你的風度。」--張愛玲譯〈歐涅斯•海明威〉(一九六七年香港今日世界出版社《美國現代七大小說家》)。
1.
在發聲與尋求傾聽之間,在自我肯定與尋求肯定之間,創作是慾望。發表是慾望。得獎是慾望。成名是慾望。我們讀到那些書寫別人慾望的故事,也偶而看到那些慾望書寫者背後的故事。故事是「歷史」,卻仍然見證著「當下」﹔在你輸了的時候,「怎樣保持你的風度」。
一九七六年三月十八日,《聯合報》登出一則預告﹕將以十萬元徵選三篇小說。這預告所佔版面不大,在文藝界卻似平地一聲雷,寫小說者興奮走告,老中青摩拳搓掌。那個時代的小說獎,大多是軍方或黨部單位所辦,獎金不高,卻須反映特定主題﹔譬如你的小說主角如果打麻將,「結尾絕不能寫他打輸了!」
《聯合報》是當時民營第一大報,聯副從林海音主編時代即建立了刊登純文學作品的傳統,文藝界對聯合報小說獎當然另眼相看。三月二十八日,徵文辦法正式公佈,主旨很簡單﹕「希望鼓盪沉寂已久的小說創作」﹔首獎五萬元,二獎三萬元,三獎二萬元﹔七月三十一日停止收件,九月十六日社慶當日公佈結果並頒獎。(兩年後《中國時報》推出時報文學獎,第一屆徵小說與報導文學,第二屆增加散文與敘事詩﹔後來《聯合報》也增加散文等項,改稱聯合報文學獎。二十餘年以來,兩大報文學獎引領風騷的局面,就是從聯合報小說獎開始的。)
當時的聯副主編馬各,是這個開創性構想的推動者。馬各本名駱學良,一九二七年生,福建南平人,畢業於政大前身之一的「中央幹部學校」﹔曾任南平《南方日報》及上海浦東《大匯報》編輯,一九四八年就在上海出過詩集《荒村小唱》與散文集《野祭》。一九四九年六月來台,考進台南的《中華日報》,曾擔任「新文藝」周刊主編,一九五三年與尹雪曼、王書川合辦新創作出版社,出版小說集《媽媽的鞋子》與散文集《提燈的人》﹔一九五五年又由高雄大業書店出版散文集《遲春花》。一九五六年轉任《聯合報》編輯。一九五九年聯合報搬進康定路二十六號新廈,他與當時聯副主編林海音旁桌而坐,常能先讀到好文章,有時也在聯副發表小說散文。
一九六四年四月二十三日,聯副發表風遲(本名王鳳池)的新詩〈故事〉,「從前有一個愚昧的船長……」,警總認為有影射蔣中正之嫌,林海音當天即自行請辭﹔風遲則被逮捕,在土城生教所關了三年。「船長事件」事發次日,馬各受命代編聯副兩個月﹔一九六四年六月由平鑫濤接任。一九七五年底,平鑫濤因個人的《皇冠》事業太忙,無暇兼顧聯副,請辭之後,馬各受命重做馮婦,不久即向社方提出創辦聯合報小說獎的構想。徵文辦法登出後,新人參加者眾多,也不乏文壇名家,收到來稿一二一二件。馬各並邀請台大中文系教授黃得時、評論家彭歌、小說家七等生、台大外文系教授顏元叔與朱炎,發表對文學獎的看法與期待,於七月八日在聯副發表。黃得時說,「發掘」只是舉辦徵文的出發點,重要的是如何「培養」﹔如果頒發了獎金就算完成使命,即失去徵文的意義。彭歌說﹕「設置文藝獎的最大問題是,應該由什麼人,根據什麼標準來評選?如果所託非人,或者去取標準失當,則無論獎金多麼重,榮譽多麼高,都不能發生鼓勵的作用。」朱炎希望藉此培養「國家級的作家」﹔得獎作品必須具有「藝術性和使命感」。七等生則呼籲「不論男女老少,一起把他們的新作品拿來參加這一次的大競賽,……希望評審者不要一本過去的老成見,應重視所選擇的作品是否具優秀,而不應考慮那人是新作家還是老作家。」顏元叔認為,不必鼓勵成名作家參加,但也不必禁止﹔要「硬碰硬!」
評審過程中,馬各唯恐遺珠之憾,稿件由聯合報編輯部六位同仁初複審後,不但自己把所有稿件帶回家重看一次,還請我也幫忙重看一次。一千多份稿件,水準參差,有些陳年舊稿都已暈黃有霉味,或甚至被蠹魚咬得遍體鱗傷,翻閱時唯恐一不小心就體無完膚。徵文辦法規定字數五千至一萬五千字,「但如寄中篇而錄取者,除獎金外,另酌致稿酬。」因未限制一人一篇,有些人一口氣寄來三篇﹕一篇七千字,一篇一萬多字,一篇三萬多字。曾台生的〈我愛博士〉,就是從她的三篇作品中挑出來的。還有女性參賽者請名家男友背書,在稿末親筆書寫「懷著感動的熱淚看完」,「一篇誠懇感人的作品」之類的「讀後感」﹔最後鄭重落款,寫下自己的大名……。
九月十六社慶那天,評審名單與得獎名單在聯合報公佈﹔六位決審委員是朱西寧、林海音、林懷民、尉天驄、彭歌、顏元叔。也許評審寄望過高,也許競爭過於激烈,首獎從缺,二獎增為二名﹕丁亞民〈冬祭〉、蔣曉雲〈掉傘天〉,獎金各三萬元。三獎也增為二名﹕黃文鴻〈沉情〉、朱天文〈喬太守新記〉,獎金各二萬元。另外增加佳作十名,獎金各三千元﹕七等生〈大榕樹〉、馬叔禮〈四秒鐘〉、蔣家語〈關山今夜月〉、小赫〈功在杏林〉、千華〈生日蛋糕〉、鄭清文〈故里人歸〉、朱天心〈天涼好個秋〉、黃鳳櫻〈小喇叭手〉、蔡士迅〈凶煞〉、曾台生〈我愛博士〉﹔獎金總額十三萬元。二、三獎得獎人,丁亞民十八歲,蔣曉雲二十二歲,黃文鴻二十六歲,朱天文二十歲,都是年輕的新面孔。
2.
那次的頒獎典禮也很簡單,除了工作人員,只請評審委員及得獎人與家屬參加。九月十六是星期四,為了方便上班上課者,典禮訂在下午四點半於忠孝東路四段的聯合報社八樓舉行,但有四位得獎人「因在國外求學、在營服役或不能離開工作崗位而未能出席。」
典禮尚未開始,社長劉昌平匆匆走來找馬各。馬各蓄著短鬚,社內同仁都喊他「小鬍子」。只見一頭銀髮的劉社長神情有點緊張的拿著一張紙給馬各,小聲說道﹕「小鬍子,這×××是誰啊?你看看這張電報,好像是一個沒得獎的人發來的。」馬各看完電報,低聲對他說﹕「有得獎,但不是大獎。」社長聽完點點頭,轉身去與評審委員打招呼,坐下來等待頒獎。我悄悄從馬各手中抽過那張電報,看完又悄悄塞還給他。「莫名其妙!」馬各說著把電報一撕兩半,度到牆邊丟進垃圾桶!哎呀,我心裡暗叫一聲﹕這麼重要的文學獎史料,竟然就那樣屍骨無存了!
那封電報,是一個小說名家以他的本名發來的。內容指責第一屆聯合報小說獎評審,「像台灣銀行的搖獎機,隨便一搖就搖出得獎結果。」接著又說﹕「謝謝貴報邀請我參加頒獎茶會,恕我不便前去參加,以免吃了茶點當場嘔吐!」
台銀從一九五O年四月開始發行愛國獎券,每十天一次﹔每張五元,特獎二十萬。一九七六年已調高為每張二十元,特獎一百萬,最小的獎也有一百元。在那個清貧年代,搖獎機輕搖幾下,就能滿足許多人的發財夢﹔當然也相對的破碎了許多人的發財夢。文學獎評審過程一關又一關,時程將近兩個月,怎麼會像台銀的搖獎機呢?小說名家發出那封電報,也許是失望,也許是憤怒,總之見證了在名利的面前,人性有時是多麼的脆弱!
3.
不過解讀一篇作品,角度因人而異。那年我為《書評書目》社主編年度小說選,選了十四篇小說,卻只選了兩篇第一屆聯合報小說獎的作品﹕七等生的〈大榕樹〉與小赫的〈功在杏林〉。馬各後來回憶說,第一次辦文學獎,草擬辦法與實行規則時,確有不夠周延之處。例如決審委員請了六名,沒有預料到如果出現兩篇各得三票,可能難以決斷高下。又例如「會議一開始,評委一致同意名次的決定必須全票通過,因此,第一獎始終選不出來。…」第二屆改為評審五人,每篇超過三票即定案,評審過程也就順利多了。
三年後首屆時報文學獎,評審雖然五人,報導文學類卻也首獎從缺﹔由邱坤良與曾月娥合得甄選獎。因為兩篇作品各得兩票,沒有評委能成功遊說只投一票的委員,只好首獎從缺。後來有一屆也幾乎首獎從缺,卻被余光中教授的一句話扭轉了結果。
余教授是文藝界名嘴,說話不急不徐,條理清晰而幽默﹔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常為時報文學獎擔任新詩與散文決審。有一年評新詩,最後一輪圈選,出現兩篇兩票的局面,其中一位評審認為兩篇成績都不夠突出,建議同列甄選獎,首獎從缺。他一說完,只見余教授微微一笑,不慌不忙說道,他在香港中文大學教書時,偶而看電視轉播賽馬,常常看到兩隻馬明明同時抵達終點,但裁判宣布結果時,必然有一隻是冠軍,另一隻是亞軍。說到這裡,余教授停頓一下,大家不解的看著他,只見他摸著耳朵說道﹕「原來其間的差距只有半個耳朵的距離。」一句話畫龍點睛,重新投票時,首獎果然順利誕生。歷屆時報文學獎評審無數,「只有半個耳朵的距離」是我聽過的最巧妙也最難忘的評審語言。
4.
然而第一屆聯合報文學獎引起最多風波的是規定員工及眷屬不能參加,卻沒規定評審委員眷屬不能參加﹔後來朱家姊妹得獎,朱西寧飽受攻擊,馬各也備受困擾。一九八二年六月,馬各在《聯副三十年文學大系--史料卷》發表〈譬如飲水--兩編聯副雜憶〉,提到文學獎即提到朱西寧﹕
「說起小說獎,我對朱西寧先生覺得抱歉,這是我心裡想說卻一直沒說的話。因為小說獎,他遭到許多困擾,包括被懷疑與被謾罵。」
馬各請朱西寧擔任評審,朱先生考慮到兩個女兒要參加,起先不答應,經過馬各力勸,說他相信朱先生能以公正的眼光評審作品﹔而且「六位評選人也由不得哪一個決定」,朱先生才答應。所以,「陷朱西寧先生于『不義』,完全是我的錯。我始終以為正直是每個人做人的基本原則,不必要懷疑也不應該懷疑的。沒想到別人的想法跟我不一樣。我太天真了。…」
不過決審會議過程確實激烈,「每位評選委員都有他們心目中的佳作,比如朱西寧先生喜歡《功在杏林》,林海音先生喜歡《沉情》,顏元叔先生喜歡《關山今夜月》。…」既然評審各有堅持,「第一獎從缺,增加二三獎實在是當時可行的折衷方案。」

時隔近三十年,當年得獎的十四位作者,獲得二獎的,丁亞民祖籍江西,一九四八年生,淡江建築系畢業,後來忙於編寫電視劇並移民加拿大,較少再寫小說﹔去年導演《她從海上來-張愛玲傳奇》在公視播出頗受矚目。蔣曉雲祖籍湖南,一九五四年生,師大夜間部教育系畢業,一九七七年再以〈樂山行〉獲第二屆第二獎(第一獎小野〈封殺〉)﹔次年更以〈姻緣路〉獲第三屆增設的中篇小說首獎﹔曾任《民生報》兒童版主編,後來結婚出國,未再見到作品發表。一九九O年我去舊金山開會遇到她,她說在佛羅里達一律師事務所工作,沒空寫小說了。獲得三獎的,黃文鴻是嘉義人,一九五O年生,台大藥學系畢業,得獎時還在明尼蘇達大學讀研究所,後來作品不多﹔曾在張博雅任衛生署長任內擔任藥政處處長﹔卸任後在大學執教,現已退休。朱天文祖籍山東,一九五六年生,淡江英文系畢業,一直專事寫作,多次獲得兩大報文學獎大獎﹔一九九四年以第一部長篇《荒人手記》獲第一屆時報百萬小說獎備受肯定﹔雖也參與電影編劇,卻始終以小說寫作為首要志業,近年埋首寫第二部長篇《巫言》。已出版《淡江記》《世紀末的華麗》《荒人手記》《戀戀風塵》等散文、小說與劇本近二十部。
獲得佳作的十人,七等生是苗栗人,一九三九年生,台北師範畢業,得獎次年在遠行出版小全集,後來持續創作,又出版《譚郎的書信》等多部長短篇及散文集。二OO三年十月在遠景出版全集後宣布封筆﹔「因為我已寫完我這一生要寫的作品。」馬叔禮祖籍河南,一九四九年生,淡江中文系畢業,後來轉向中國傳統文化的探討與教學,較少寫小說。蔣家語祖籍廣西,一九五四年生,政大西語系畢業,曾任《民生報》記者與編輯,後來轉向兒童文學書寫,近年身體欠安,已少寫作。小赫是台南人,一九五五年生,台大醫學系畢業,第三屆再以〈祁教授〉獲得第三獎,後來返回台南行醫,少有作品發表。千華本名席慕蓉,祖籍蒙古,一九四三年生,獲獎時任教於新竹師院美勞系,現已退休,是著名的詩人與畫家,出版多部暢銷一時的詩集與散文集﹔「但只用過那一次筆名,也只發表過那一篇小說」。鄭清文是台北新莊人,一九三二年生,台大商學系畢業,已從彰化銀行退休,出版《大火》《報馬仔》《三腳馬》《燕心果》等長短篇與兒童文學二十餘部,至今創作不輟﹔《三腳馬》英譯本一九九九年獲美國「桐山環太平洋文學獎」。朱天心一九五八年生,台大歷史系畢業,與天文一樣專事寫作,後來也在聯合報文學獎與時報文學獎多次獲獎﹔已出版《方舟上的日子》《想我眷村的兄弟們》《古都》等十餘部小說與散文集。黃鳳櫻畢業於台北女師專,獲獎時二十五歲,次年獲保送師大英語系,再以﹤憶慧沒有ㄐ一ㄐ一﹥獲第二屆佳作,後來作品不多。蔡士迅好像也沒再發表作品。曾台生筆名曾心儀,祖籍江西,一九四六年生,文化大學夜間部大傳系畢業。﹤我愛博士﹥發表後,傳出男主角有所影射,在文藝界與學術界引發一陣博士「公害」與「害公」的議論,一度廣受矚目。不過成名後熱中政治活動,發表作品不多。

馬各熱愛文學也熱愛體育與釣魚,後來轉任《民生報》副總編輯,已經退休。最近與他重敘舊事,他不無感慨的說﹕「看看當年這些得獎人,有些人對寫作只是階段性的熱情,後來都不寫了。從得獎到現在,一直認真在寫的,而且公認寫得越來越好的,朱天文和朱天心是不是其中的兩個?當年那些攻擊謾罵又有什麼意義?時間不就證明了這一切?」
5.
今年聯合報文學獎,九月十六日又要公佈結果﹔時報文學獎決審與今年新增的自由時報林榮三文學獎複審,也都在火熱進行中。而且那麼巧,這個月是張愛玲辭世十周年紀念。生於九月,死於九月,張愛玲是標準的「九月之女」。在這樣特別的月份,多少懷抱著像張愛玲﹤天才夢﹥的文學靈魂,正在延伸慾望,引頸而盼。現在的文學獎,大多辦法完備,評審嚴謹,不可能再出現《西風》雜誌的「天才夢公案」了。
然而「天才夢公案」,出乎張迷的意料,陰魂不散,竟然糾結張愛玲五十多年﹔直到去世前一年仍然耿耿於懷。一九九四年九月,張愛玲獲得第十七屆時報文學獎特別成就獎,十二月三日在人間副刊發表得獎感言〈憶西風〉,竟說得獎感言難以下筆﹔「當然我知道為什麼,是為了從前西風的事。」
《西風》是一本綜合月刊,大三十二開﹔那麼巧,創刊也在九月。一九三六年九月,當時已以《吾國吾民》《京華煙雲》等英文小說揚名美國的、張愛玲所崇拜的林語堂,在創刊號中說﹕「我每讀西洋雜誌文章,而感其取材之豐富,文體之活潑,與範圍之廣大,皆足為吾國雜誌模範。又回讀我國雜誌,而嘆其取材之單調,文體之刻板,及範圍之拘束,因每憤而有起辦《西風》之志。」《西風》內容廣泛,涵蓋傳記、史話、遊記、探險、文學、電影、戲劇、書評、西書精華、西洋幽默等三十餘項。主要撰稿人,除了林語堂,還包括負責編務的黃嘉德、黃嘉音,以及老舍、許以牧、胡悲等十餘人。張愛玲早就希望有一天像林語堂那樣以英文小說揚名國際,在上海就常讀《西風》,一九三九年春天到香港大學入學後繼續閱讀,才會看到《西風》慶祝三周年的「我的……」紀念徵文,寫了﹤我的天才夢﹥去應徵。
她在〈憶西風〉裡說﹕「收到雜誌社通知說我得了首獎,就像買彩票中了頭獎一樣。」不過,「不久我又收到全部得獎名單。首獎題作《我的妻》,作者姓名我不記得了。我排在末尾,彷彿名義是『特別獎』…。西風從來沒有片紙隻字向我解釋。我不過是個大學一年生。後來結集出版就用我的題目《天才夢》」。
《西風》顯然是一份親國民黨的雜誌﹕一九三六年在上海創刊,一九四一年十二月﹙珍珠港事變﹚休刊。一九四四年七月於重慶復刊。一九四五年十二月﹙抗戰勝利﹚遷回上海。一九四九年五月﹙上海解放﹚停刊。張愛玲參加徵文時,初到港大入學,等她一九四二年夏天回到上海,《西風》已經休刊,無從追問首獎憑空蒸發的詳情。抗戰勝利,《西風》從重慶遷回上海,張愛玲已紅遍上海灘,卻為了胡蘭成背負著「漢奸文人」的罵名,更不可能去向《西風》追問底細了。
公案附身,終身難解。五十餘年間,有關張愛玲的書寫,常會提到她參加《西風》徵文「名列十三」之謎,卻是到了去世前一年,她才讓答案大白於天下,並在最後一段親為此事定調﹕「五十多年後,有關人物大概只有我還在,由得我一個人自說自話,片面之詞即使可信,也嫌小器,這些年了還記恨?不過十幾歲的人感情最劇烈,得獎這件事成了一隻神經死了的蛀牙,所以現在得獎也一點感覺都沒有。隔了半世紀還剝奪我應有的喜悅,難免怨恨。現在此地的文學獎這樣公開評審,我說了出來也讓與賽者有個比較。」
至於那位得「首獎」的﹤我的妻﹥作者,張愛玲連他的名字都不記得了。我們當然更不可能記得。首獎,二獎三獎或十三獎,經過一場漫長的賽馬比賽,最後我們記得的,是那隻馬的名字,而不是馬的獎盃。不過,「半個耳朵的距離」,永遠誘惑著年輕參賽者的慾望。創作是慾望。發表是慾望。得獎是慾望。成名是慾望。文學獎的故事說不盡,重要的是,當你輸了的時候,「怎樣保持你的風度。」
6676字2005.8.15定稿/.9.1《印刻文學生活誌》25期發表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自序
浩劫後的非蠊--新版《封殺》序
  民國六十六年五月的龍岡軍營,我把自己喝得爛醉如泥,然後把自己攤在濕涼的草坪中,一覺醒來,人已在家中,睜開眼全是老朋友和學生,才發現自己正式退伍了。我感到異常的酷熱,久久沒有雨水浸潤的土地已經開始乾裂了,當我聽到救火車呼嘯而過時,仍然會想到演習,想到進入自衛戰鬥位置,派出對空監視哨。
  我一直感到不適應,想從過去習慣的深淵谷底中努力攀爬出來,也想要遺忘許多事許多人,總覺得自己的軀體如乾旱的裂土快要被曬焦了。
  在尋找新的工作之前我唯一能做的事便是恢復寫小說。在這之前,我已經出版了兩本小說和一本散文,同時已經有些文友開始在雜誌上圍剿我的作品,認為暢銷得沒有道理。在這樣低潮中,由於當時聯合報副刊主編駱學良先生的催逼,我只有厚著臉皮再寫。短短的兩、三個月,我陸續寫了:<�山在虛無縹緲間>、<�老奶奶的婚禮>和<�封殺>,其中<�封殺>得到第二屆聯合報小說獎的首獎,或許我真的比較認真的、努力的在寫,使得那些文友暫時沒有再圍剿我了。
  記得很清楚,八月一日颱風過境,次日我便扛著一箱書從榮總的後山爬上去,通過山洞往上爬,爬上他們稱為神農坡的地方,仰著臉彷彿是天上宮闕。我找到了一份教職,在剛成立兩年的國立陽明醫學院,也是我人生的重大轉捩站。
  我又恢復了和學生一起做實驗、打球而自己也開始了一個新的研究計劃的日子。同時也和幾位年輕的寫作朋友(吳念真、朱天文、朱天心、蕭颯、李赫、蔣曉雲、丁亞民及後來才加入的三毛、李昂等)成為聯合報撰述委員,不用上班還有薪水可拿,很奢侈的工作。也就是在這一年,有幾家電影公司和我接觸,要改編<�蛹之生>和<�男孩與女孩的戰爭>,同時也要求我嘗試編劇,這是我接觸電影製片的開始。
  就在我身心開始有著這樣劇烈轉變的時候,我開始燒燬很多東西,包括一綑一綑的信,其中有太多糾結的東西我已經解不開,就一根火柴結束了。我將千千萬萬的中國文字燒成橘紅色明滅的燈籠,熱熱的煙氣繞滿庭院。我乾脆卸去上衣,用赤裸的身軀去接近青紅的火焰,我用樹枝去翻動那些信,我一直看到自己的名字重重疊疊出現在灰燼中如同鬼魅般驅之不去。然後我看到了一隻花斑從灰燼中蹣跚的逃出來,像劫後餘生的生還者那樣抖動著。
  我把灰燼倒入塑膠桶內,洗去一身的灰,給自己倒了一杯酒,正欲醉臥一宵,頓然發現塑膠桶被死灰復燃的火燒穿了兩個大洞,像一對狡猾卻又無助的眼睛嘲弄底瞪著我。
  我一抬頭,又看見那隻半死的爬上了白色牆壁。
  那一晚,我做了一場噩夢,庭院的竹籬笆被火燒成了一片火海,而我被困於火海中。
  至今回想那一幕,那一個噩夢,仍然驚悸。因為我知道自己在焚燒過去,而我也清楚那些曾經有過的早已和自己的生命共存共亡,像那隻不死的,而自己也就是那隻劫後餘生的吧?
  民國六十六年的後半年是很奇異的開始。
  這半年對我而言,幸福、穩定而令人羨慕,白天和學生一起做實驗,晚上伏案寫稿,有個女孩為我準備三餐和宵夜,這個女孩後來成為我的妻子。
  就在這段日子,我一口氣得了三個文學獎,記者在報導中形容我是「三冠王」,我走在實驗室的走廊望著黃昏的彤雲,志得意滿極了。
  就在這半年,文壇爆發了所謂的鄉土文學論戰,戰況相當慘烈,聯合報副刊從八月份起,彭歌、余光中、王拓、董保中、張系國、孫伯東,一直打到十二月的魏子雲,在你來我往中,打擊面擴大,文壇壁壘分明,暗箭流鏢滿天飛,而在同樣版面發表小說的我們這批「撰述委員」卻置身戰場之外,只管讓子彈在我們的後腦勺開花,而我們卻過著太平日子。
  現在想起來,天真浪漫而又迷糊,竟然還是一篇接一篇的小說發表,不過速度顯然又慢了下來,幾乎一年只能完成一篇,像<�藍哥的鷹勾鼻>、<�揚帆.蝦米一號>和<�血染天堂路>,我感到自己在小說創作上的枯竭。
  當我在寫<�揚帆.蝦米一號>時,已經有些抓不到重心,我只是試著延續<�再叫一聲爸-->的三個人物,想重新組合一下,換一個方式來寫,可是我感到力不從心的混亂。
  在<�再叫一聲爸-->裡,我第一次想談大學生的「性」,後來李昂也曾經要把這篇選入她編的一本有關「大學生的性」的小說中。我覺得自己處理得太唯美浪漫,在結尾又有些「控訴」。我想再試一次,沒想到在<�揚帆.蝦米一號>中,我放進了更多的情緒,包括功利的社會價值、大學生出國留學的狂潮、沒有污染的寧靜海。可是事後發現,我仍然在描寫「性」時賣弄了許多華麗的詞彙,重讀時自己也感到迷惑。
  記得<�揚帆.蝦米一號>在聯合報副刊發表時是當時的一個重要專題--「新文學的再出發」,為了紀念六十年前的五四運動而做的。其中強調「拿出作品來,見證我們的時代」,而我的這一篇就在民國六十八年五月六日打了頭陣。然後曾經暫時停止的文友圍剿又來了,他們這次指責的不再是「暢銷」,而是內容灰色,沒有資格見證我們的時代。
  在我寫完<�血染天堂路>這樣一篇很「陽剛」的作品之後便出國去了,和所有學理工的年輕人一樣投入了留學的狂潮中。出國前,我把這兩年所寫的八個短篇小說外加兩篇電影故事大綱集結出版,先後用了兩個不同的書名:《血染天堂路》(一、二版)及《封殺》(三至十一版)。
  對於即將出版的新版《封殺》,我想擺脫和電影相關的部份,所以去掉兩個故事大綱,其他的小說,我沒有任何修改的保留下來。
  我想到自己在陽明醫學院時所做的一個研究計劃--「在培養基中哺乳類上皮細胞的癌化研究」。那段日子,我養了許多小白鼠,每當母鼠懷孕到十二天左右時便取出牠含有胚胎的子宮,經過一連串精密的處理分解出胚胎上皮細胞,然後讓這些上皮細胞在生物體外的培養皿內生長。經過了一年的實驗,我們無法培養出很純的細胞族群,我們觀察到另外一種形態的細胞生存了下來。
  我經常是很努力的工作,不管做實驗或寫作,可是我也通常很不滿意自己。或許真的如一個朋友所說的,我是一個罪惡感很重的人。每當有文友撰文說我的「不是」時,通常我會希望像焚燒書信等舊物般毀了過去的自己,重新來過,但是已經犧牲的母鼠卻再也無法重生。
  有一次去輔大演講,他們的題目是:「封殺小野」,我覺得很有意思。在這兩年的小說創作中,我一再想描寫人所面臨的各種困境,如同<�封殺>裡的小棒球員阿財一樣,他永遠無法回答二選一的是非題。人生也一樣,永無止境的「困惑」,像科學實驗一樣。除了一再封殺自己,衝出重圍外,也沒有更永恆的方法了。
  一九八八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於台北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眾神的花園專輯19 留住一船星輝


當時還在師大唸書的蔣曉雲回答,她因半工半讀緣故,寫作時間比較少。駱學良說,王惕老聽了後很感動,馬上請他想個辦法,「幫幫年輕人,不要讓他們生活壓力太大,好好寫點東西」……民國六十五年(西元一九七六年),聯合報副刊在駱學良(馬各)主編時期,短短一年中,開辦了兩項重要計畫;一是聯合報文學獎的前身「聯合報小說獎」,該獎項推出後,立即受到文壇和大專校園重視,挖掘了不少頭角崢嶸的新人,使文學的園地更見繁花綻放。
第二項計畫較不為外界所知,即是年起,聯合報為了使一些具潛力的年輕作家,不要因為生計壓力,使得創作時有後顧之憂,便以聯合報「特約撰述」的名義,每月固定提供五千元補助,支持這些文壇新銳專心寫作。
這件官、民營機構無前例,至今也幾為絕響的新人植根計畫,持續到民國七十年左右。雖然開辦之初,聯副曾遭部分副刊「圍剿」,認為是在「壟斷」作家,但日久見人心,無論是從該計畫的開辦立意及實際執行過程檢驗,主事者毫無私心、目的在協助年輕作家專心筆耕的用意,至今仍被當初的受惠者所肯定;而當時聯副所支持的年輕作家,今日多成為了文壇中堅,縱使「換跑道」轉入電影或出版等行業,也仍是在與文字創作相關的藝文領域中,成為燦爛的明星。
這廿年來,台灣的文學創作與發展環境,隨著社會、經濟、政治形態的遞變,同樣的土壤,結構與質分已不相同。不少文壇人士認為,在商業導向的市場機制下,文學的前景更形艱困,新人得面臨更大的挑戰;他們呼籲國家機器應多參與、支持文化及文學的投資,讓藝文工作者前行的道路不致踽踽顛簸。計畫緣起聯副資助青年作家計畫,成因頗偶然。目前已退休的駱學良回憶,民國六十五年某日,聯合報創辦人王惕吾先生與他和當時漸露頭角的小說家蔣曉雲在中山北路一家館子便餐。席間,王惕吾詢問蔣曉雲的寫作和生活情形,當時還在師大唸書的蔣曉雲回答,她因半工半讀緣故,寫作時間比較少。
駱學良說,王惕老聽了後很感動,馬上請他想個辦法,「幫幫年輕人,不要讓他們生活壓力太大,好好寫點東西」。後來他就提了一項計畫,挑選一些優秀的青年作家,包括蔣曉雲、小野、吳念真、李昂、李赫、蔣家語、蕭颯、丁亞民、朱天文、朱天心等十人,以聯合報「特約撰述」的名義,每月「給薪」新台幣五千元。
這些聯合報的「無形同仁」並不需到聯合報上班,只是與聯副簽約,每個月至少得有一篇創作,新作完成後,先提供給聯副,若經採用,聯副支以最高稿酬,倘聯副覺得稿子性質不適合在聯副刊登,作家可再交給別的媒體發表。駱學良表示,這項計畫與其說是「補助」,不如說是在「督促」年輕的朋友多創作,這與聯合報系目前和新聞系所建教合作的情形很類似,目的是希望「學生們」能夠心無旁騖、沒有後顧之憂的,專心在自己的「專業科目」上。
他說,這項獎助計畫推出後,他曾被副刊編輯聯誼會群起攻擊,認為聯副在「壟斷」文稿。但他說,這計畫實際上只是在盡些力,希望幫助青年作家寫些好作品;他說,他本人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因為和年輕人講起話來可以直來直往,不必東揣摩西猜測的,青年作家也不像一些老作家難伺候,所以當時小野、吳念真等人常到他家,大夥聊天、喝酒到三更半夜,至今私交仍不錯。現任聯合報副總編輯兼副刊主任 弦,後來繼續了這項計畫。他說,駱學良主編聯副的時間雖然短,建樹卻頗多,而聯合報創辦人王惕老更是了不起這項計畫本來是官方應該做的,絕非媒體應做的,但是王惕老喜歡青年,而且惜才、愛才,所以才以這個報社「體制外」的方式資助作家。 弦表示,五千元的補助,若以當時物價指數來說,不算少,但更重要的是其中的精神意義大於物質意義。他說,讓年輕的作家知道有人重視他們,希望他們能為這社會好好寫點東西,這就是該計畫的唯一目的。大樹與曇花民國六十六年以〈封殺〉獲得第二屆聯合報小說獎第一名的小野,提起往事,感觸頗多。他說,駱學良是一個熱愛文學的人,總認為若是報社能給年輕作家穩定的薪水,就能「穩住」年輕人不要四處兼差,而這計畫就實際的報酬來說,五千元固定的資助,加上稿費,一個月約可有一萬元的收入,算是相當豐厚,當時他在陽明醫學院的薪水,一個月也不過四千多元。小野表示,他當時剛踏入社會,對於未來何去何從仍很徬徨,而聯副的這項計畫卻穩住了一些人繼續從事創作。這計畫除了使大家交了許多好朋友,也因為有這種鼓勵,使大家覺得文學是件神聖的事;否則,就他自己來說,他很可能走入本行,進入科學的領域。
他說,當年聯副以清楚的模式和預算來做這事,完全是基於培養人才的因素,看不到一定的回饋,卻把這一代穩住了;後來即使當初的那一批人未必繼續寫小說,卻仍流入與文字創作相關的行業,無論是把文學融入電影劇本中,或是走入出版界,都還是在藝文的領域。
小野有些感慨的說,與昔日相比,今天雖然整體經濟環境改善許多,但這一代的寫作環境並沒有他們從前好;在工商社會中,市場的需求定是高度庸俗化,年輕的創作者面對客觀環境的競爭,所需承受的挑戰更大。他表示,一個文化機構所應做的是提升文化水平,而這方面,聯副的心意是到了。
當年以〈喬太守新記〉得到聯合報小說獎首獎的朱天文,和在北一女就讀時即以〈擊壤歌〉成名文壇的妹妹朱天心,當時是姐妹兩人合領一份五千元資助。
朱天文說,當時她在淡江念大二,朱天心則剛從高中畢業、考進台大,她們自覺恐無法達到一個月寫一篇的要求,所以兩人合領一份,並且輪流向聯副交稿。她說,由於她和朱天心當時仍在學,經濟來源主要來自家裡,所以未特別感到這份經費的需求,但這筆錢對生活情況不是很好的吳念真來說,可能就有頗大幫助。她認為,創作一事,恐無法量化,聯副這項計畫,對於當時還年輕的她們,「稿壓」頗大。
目前在出版界有一片天空的李赫則自謙是所有被支助者中「才華最低」的。他表示,聯副支持青年作家的計畫立意很好,但未必能立竿見影,因為有的創作者是早慧型,有的人則是晚熟;而就寫小說一事來說,年輕時因生活閱歷有限,選擇題材是被動的,必須等到寫到一定程度後,才能主動選擇題材。
他說,小說的題材正如房子的地基,基礎奠定穩固與否,將會影響全篇小說的成敗;因此,若要用數據化的觀點去檢討聯副這項計畫的成效,很難得出準確的結論,尤其是文化事業,更不能以量化方式檢討,因為創作者分成兩種,有人是一開始即花艷枝麗,卻是曇花一現,有些則是久久才結果的大樹,雖需經較長期的孕育,收成時卻繁花纍果、滿庭生香。前無古人,後無來者?聯合報當年這項支持年輕作家的計畫,在當時,無論是於傳播媒體或文化事業中,算是「開創先例」;廿年下來,各類型傳媒與文化事業雨後春筍般設立,卻「後無來者」,幾無同類型長期支助年輕作家的計畫。
目前對文學界有關的獎助計畫,有行政院文建會補助作家第一本文學結集出版的贊助計畫,作家過去未曾結集的文學作品,若通過審核,即可補助出版;另文建會也有一贊助研究生研究現代文學的計畫,若研究生以現代文學為碩士、博士論文,可以申請補助。
此外,以國家預算撥助成立的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於民國八十五年一月成立,在其八十六年度第一期補助案中,共通過了一百卅三個申請案,其中文學類有九件,個人獲得補助的有五件,最高金額為廿四萬元。
然因基金會的預算有限,申請補助的各類型藝文團體及個人又非常多,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文學界通過審核獲得補助者更是有限,總計文學類共有四十二件申請案,最後獲補助者僅兩成,補助金額是原申請總金額的百分之八;這個結果,讓藝文界頗感失望。
評論家李瑞騰認為,只要是能提供文學良性發展,任何補助辦法他都贊成。他認為,文學與藝術創作基本上是在做社會工作,應由社會來負擔成本,尤其是嚴肅的創作,藝文人士更無法負擔市場競爭下的成本,這就應由政府、企業或文化機構提供相對的獎勵。
他表示,資助作家,對新人而言,意義如同設立文學獎一樣,是提供一個獎勵性質的誘因,能鼓勵新人繼續創作。他認為,以今天台灣的文學發展形勢,更需要的是讓作家有一個能與其他國家文學界交流的機會,如同美國愛荷華大學安格爾(Paul Engle)和聶華苓主持的愛荷華寫作工作坊一樣,我方可提供他國作家來回機票、食宿和一個討論文學的環境,讓本地作家藉此機會腦力激盪,開闊視野,使台灣成為華人世界文學中心。李瑞騰認為對文學一向支持的聯合報系,適合擔此重任。
李赫則認為,目前的文化建設只重硬體建設,支持對象又只重可以看得出績效的表演團體,對於文學,卻是相當輕忽,更沒有一套培養文學人才的計畫。他說,政府應成立國家出版社大力出版文學作品,並且透過教育體制,讓作家去各地的小學講演,如此方能扎扎實實使文學在基層扎根。
回顧廿年來文學發展歷程,每一代的作家在起步時,都面臨了不同的外在環境挑戰,個人境遇有逆有順,而在追索文學繆思的過程中,若能有文友砥礪、支持,自可稍減無依;聯合報在曾經的年代中,力圖成為青年作家的文友,其結果則是為文學界留下了一船星輝,並在台灣文學發展過程中,留下一段珍貴的歷史屐痕。
【1996-12-16/聯合報/37版/聯合副刊】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