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2007.05.21 

顧爾德

蔣介石到底偉大在哪裡?假如不夠偉大,該不該讓他死後擁有個紀念堂?

為了中正紀念堂改名問題,台北市政府與中央政府忙著鬥法,繞著「文資法」的法律條文與漏洞相互攻防。這場鬥法中,中央是以「蔣介石是二二八元凶」做為去蔣更名的正當性基礎;而台北市政府則不去碰觸蔣介石的歷史定位問題。

中正紀念堂改名或變更用途的討論非始於今日。早在一九九○年代初期的野百合運動後,「中正廟」成了流行詞彙,這個荒謬、戲劇化的轉變,早已讓中正紀念堂的崇高性消失,也等於進行了一場非官方的正名運動。

到二○○二年,國民黨立委黃德福提案建議將中正紀念堂改為歷任總統紀念館;民進黨立委蔡同榮提議改名為「台灣民主紀念館」,同黨立委王拓與林濁水另主張改為國會大廈。當時,社會上對改名議題反應並未如今日激烈。只有一心想延續蔣家政治事業的蔣孝嚴強烈反對,他的理由是「兩位蔣總統在中華民國的歷史地位與其他總統是不同的」,因此他不贊成將已經是紀念老總統的中正紀念堂,改為其他用途。

當時國民黨擔心隨著綠營起舞,打消了黃德福的提案。如今黃德福說當時是因為「太過年輕」才會提出更名之議。他話鋒一轉,反批民進黨一連串改名的作法是「藉著去中國化,操作意識形態,製造族群對立」之後馬英九、郝龍斌對正名的批評大扺是循著這樣的主調,然後再採取「文資法」為武器來阻撓綠營的正名。

這種作法聰明之處在於不去談蔣氏到底是不是「民族救星,時代巨人」,不談其歷史功過,直接訴諸「去蔣更名」的當下效應。事實上,等於和他們批評綠營「操作意識形態,製造族群對立」一樣,意圖在喚起中國認同者或反台獨者,對於綠營動機的憂慮。然後再藉由法律牽制,強化民眾對執政者違法蠻橫的印象。

對藍綠政客而言,政治是他們的專業,他們的政治敏銳度高於一般民眾。也許藍營政治人物正確地判斷出綠營政治領導人的動機──想在大選舉前藉「去蔣」進行政治動員。而藍營的反制方式,也是著眼於對大選政治動員的效益。法律只是攻防的工具罷了。

這種攻防戰讓民眾失去一個重要機會:一個如何正確認識台灣歷史的機會,一個學習如何面對歷史人物功過爭議的機會。也許多數民眾沒有興趣去瞭解蔣介石在戰後台灣歷史脈絡中的地位,而三十多歲以上的民眾接受的官方歷史教育中,蔣介石的功過還停留在北伐、抗戰、反共的成就。蔣氏對許多人還是個圖騰,不能被理性解析的圖騰,只能選擇接受與排斥,膜拜或搗毀。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對日本殖民者遺留下的文物事蹟上。甚至,也發生在對李登輝的成功評價上。

可惜,黃德福「年輕」時的主張未能實現,否則將是一個提供民眾對歷任政治領導客觀對比評價的機會。這五年來國內政治局勢的發展,讓當年黃德福提案時機很難再現──所有可能具有國家或族群認同的象徵,都很難被理性討論。這是不幸的發展。當我們不能坦然公平地正視歷史人物、事件,未來這些人與事,都可能一再地被政治勢力拿出來操作,引起社會的對立;當其政治效應消失,又回復平靜,只是我們對自己的歷史依然沒有更深的理解與共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pair 的頭像
    lopair

    lopair的部落格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