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08-11 中國時報 【張登及】
 京奧開幕式順利結束。在中國網民議論張藝謀功過,台灣在野黨領袖譴責其為納粹的當口,一件嚴重衝擊國際秩序卻沒有受到媒體注意的戰爭正在發展:喬治亞與南奧塞提亞的衝突。親俄奧塞提亞人堅持要脫離喬治亞獨立卻不獲母國允許固然是導火線,美國暗助親美的喬方,遭遇不容高加索有美國勢力的俄國堅決反對,才是最危險的因素。只是美國全球要務龐雜,高加索地處遙遠,恐怕無法幫助喬國反獨促統。

 南奧塞提亞戰爭的啟示再清楚不過:奧運只是主要國家(或許包括南韓)確認國際地位的戲臺,還有跨國資本的宣傳促銷,最多加上中小國運動員偶而出頭的戲劇性故事。「現代」奧林匹克其實不比「古代」進步多少,奴役、飢饉、大國較勁、戰爭都與奧運同步進行。在國際政治上看來,不值得寄予過多期待。

 西方多數主流媒體對此倒是比較清醒。如一位有常駐大陸經驗的英國廣播公司(BBC)記者發出評論,肯定中共對外媒的開放程度確屬進步。但中共官僚追求表面工作的完美,總像是搬石頭砸腳。BBC以英式的輕鬆看開幕,同意它「確實壯觀」,至於節目講古多而少說「現代」中國,英國記者的開脫是「大概因為中國歷史太長」所以再也塞不進去的緣故。

 紐約時報八日的一篇評論則更深刻地暗示,地主國「厚古薄今」,不僅是要宣示古國的驕傲,還可能是要向外在世界宣告「別怕,我是好意」(We mean no harm)。畢竟「新中國」在韓戰、越戰反帝的「光榮歷史」,實在不宜對西方叨絮。該文承認豪華的開幕取得成功,但火炬手李寧「會飛」畢竟不是事實,共黨給人們「過高」期望,才是未來真正挑戰。

 反觀兩岸民眾的若干意見,無論是冷漠或熱烈,總是帶著一種激情。筆者兩年多前提到,中方在設計奧運吉祥物時,刻意保持低調。此次開幕,傳統象徵如龍、虎等等依舊不見,傳聞中的兵馬俑節目更被捨棄。就算是西方觀眾熟悉而賣座頗佳的武術,也只能用「柔」、「和」的太極拳來表演。刀劍棍棒只能讓傀儡人偶擔綱,以免嗜武好殺之譏。

 但許多中國網民認為,張藝謀等不啻在繼續貫徹其討好西方的「東方主義」美學,建構一個能被西方異國情調溫柔地擁抱的東方中國。台灣不少意見則不忘以崇高的希臘民主想像和現代主權觀念,實現對「中華台北」命定的憤慨,並急忙對部分加油者被拒入境抱不平。兩岸對強權建構的奧運想像與世界秩序照單全收,卻無論如何也無法自我滿意,相對於美歐好整以暇的指頭論腳,曾有被殖民經驗不能擺脫的後殖民心情難辭其咎。

 帶有悲情色彩的後殖民處境值得同情地理解,但不加思考地模擬,卻容易導致父子騎驢的窘境。而明知隱喻失義卻堅持取弄,形象和利益不免有兩頭落空之險。中共在形象工程上處心積慮地討好西方,還企圖藉由重新建構大陸民眾對台灣的瞭解來緩和衝突,害怕出事又放緩陸客在奧運期間出入台灣,但卻在民主政改等方面徘徊不前,其「騰飛夢想」實在比控制天氣還難實現。

 國內出現「納粹奧運」的類比,立意不外是擔心台灣人民成為中國眼中要打壓的的猶太人,或者淪為慕尼黑被出賣的捷克;而胡錦濤則似乎是粉飾太平的納粹領袖。此種心情背後的歷史脈絡不難理解。甚至即便未來中華民國國旗與國號的合理待遇,在兩岸間取得進一步斬獲,都無法緩和傷感的殖民記憶與激烈的黨派競爭。但是,中國畢竟不若當年德國足以擔當歐亞首強;布希不僅沒有奉行孤立主義,還到北京做禮拜;胡溫更無法享受當年納粹領袖的獨尊地位。

 何況被神化的奧運,在歐洲不如足球,在美國不如棒球。期待出現納粹殘暴和奧運正義,是否與喬治亞利用奧運出兵而奧塞提亞要仿效科索夫獨立一樣,難符實際?這樣的後殖民激情,竟然使疾呼主權的人忘記,主權國家不應拒絕人民返國,卻可以不備理由地拒絕「外人」入境?

 所幸體育競技不是殖民主義專利,還是替各地運動員加油要緊。

 (作者為中正大學戰略暨國際事務研究所助理教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pair 的頭像
    lopair

    lopair的部落格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