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純轉貼 (192)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想得卻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該捨的捨不得 只顧著跟往事瞎扯
等你發現時間是賊了 它早已偷光你的選擇
愛戀不過是一場高燒 思念是緊跟著的好不了的咳

是不能原諒 卻無法阻擋
恨意在夜裡翻牆
是空空蕩蕩 卻嗡嗡作響
誰在你心裡放冷槍
舊愛的誓言像極了一個巴掌
每當你記起一句就挨一個耳光
然後好幾年都聞不得、問不得女人香

往事並不如煙 是的
在愛裡念舊也不算美德
可惜戀愛不像寫歌 再認真也成不了風格
我問你見過思念放過誰呢 不管你是累犯或是從無前科
我認識的只有那合久的分了 沒見過分久的合

歲月你別催 該來的我不推
該還的還 該給的我給
歲月你別催 走遠的我不追
我不過是想弄清原委
誰能告訴我這是什麼呢
她的愛在心裡埋葬了、抹平了、幾年了仍有餘威

是不能原諒 卻無法阻擋
愛意在夜裡翻牆
是空空蕩蕩 卻嗡嗡作響
誰在你心裡放冷槍
舊愛的誓言像極了一個巴掌
每當你記起一句就挨一個耳光
然後好幾年都聞不得、問不得女人香
然後好幾年都聞不得、問不得女人香

想得卻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想得卻不可得 情愛裡無智者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沒那麼簡單 黃小琥
 作詞:姚若龍
作曲:蕭煌奇


沒那麼簡單 就能找到 聊得來的伴
尤其是在 看過了那麼多的背叛
總是不安 只好強悍
誰謀殺了我的浪漫

沒那麼簡單 就能去愛 別的全不看
變得實際 也許好也許壞各一半
不愛孤單 一久也習慣
不用擔心誰 也不用被誰管

感覺快樂就忙東忙西
感覺累了就放空自己
別人說的話 隨便聽一聽 自己作決定
不想擁有太多情緒
一杯紅酒配電影
在周末晚上 關上了手機 舒服窩在沙發裡

相愛沒有那麼容易 每個人有他的脾氣
過了愛作夢的年紀 轟轟烈烈不如平靜
幸福沒有那麼容易 才會特別讓人著迷
什麼都不懂的年紀
曾經最掏心 所以最開心 曾經

沒那麼簡單 就能去愛 別的全不看
變得實際 也許好也許壞各一半
不愛孤單 一久也習慣
不用擔心誰 也不用被誰管

感覺快樂就忙東忙西
感覺累了就放空自己
別人說的話 隨便聽一聽 自己作決定
不想擁有太多情緒
一杯紅酒配電影
在周末晚上 關上了手機 舒服窩在沙發裡

相愛沒有那麼容易 每個人有他的脾氣
過了愛作夢的年紀 轟轟烈烈不如平靜
幸福沒有那麼容易 才會特別讓人著迷
什麼都不懂的年紀
曾經最掏心 所以最開心 曾經

相愛沒有那麼容易 每個人有他的脾氣
過了愛作夢的年紀 轟轟烈烈不如平靜
幸福沒有那麼容易 才會特別讓人著迷
什麼都不懂的年紀
曾經最掏心 所以最開心 曾經
想念最傷心 但卻最動心 的記憶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單身的不便 
1111號,是大陸的「光棍節」。一時之間,形容光棍的俏皮話紛紛出籠,比如說「剩男剩女」,或「必剩客」。
 
這節日是好玩,這些名詞是戲稱,都不必認真。但不管是「必剩客」、「敗犬」、「乾物女」,或「單身公害」,不婚族在全世界越來越多,但勢力越來越薄弱。轉眼間,我們從昨日的「單身貴族」,變成今天的「剩男剩女」。 

除了戲稱,單身族還面臨著其他的不便。有天晚上八點半,我一個人去吃飯。時間已晚,餐廳裡人不多,服務生請我坐吧台,我說;「可以坐桌上嗎?」他去請教主管,回來說:「抱歉,桌子有人訂位了。」我在吧台上吃完晚餐,看著那張桌子始終空著。 

單身族也想省錢,但很少去大賣場。因為租來的套房擺不下二十包衛生紙,沒開車也很難把大包小包帶回家。別說衛生紙,我冰箱中很多食物最後都丟掉了。醬油、醋、果醬、青菜、茶一份都麼大,還沒吃完,有效期限就過了。 

其實這些小小的不便都無所謂,單身真正的缺點,是突然空襲的寂寞感。溼冷的星期天晚上,整個世界都在合家歡,我們獨自看著流理台堆高的髒碗。整夜和電力跟訊號都充沛的手機對望,感覺慢慢脫離了地球的磁場。那時會脆弱到打給曾辜負我們的舊情人,不是敘舊,而是求救。但他們都關機了,我們只好早早入睡。寂寞像溼冷的棉被,把我們緊緊包圍。

這些實際和心理的不便,我們都有心理準備。選擇了這種生活方式,就必須擁抱它所有的好和壞。享受了單身的自由,當然必須承受一個人的孤單。你以為已婚的人星期天晚上就不寂寞嗎?單身入睡,還可以翻身。同床異夢,像躺在棺材般動彈不得。各種生活方式都有妥協,看你要的是什麼。

單身分界點

 

「單身貴族」和「剩男剩女」的分界點,女生大約在35歲,男生大約在40歲。過了分界點,單身的快樂遞減、不便遞增。 

原因之一是朋友們在35歲左右都結婚了。突然間,你那緊密的社交網破了一個洞,你從那個洞掉到剩男剩女的星球。那個星球不像年輕時的單身族群,有緊密的連絡體系和社交活動。剩男剩女的星球人口眾多,但像一個沒有電話的荒島。我們不知道其他人在哪裡,知道了,也沒有方法可以連絡。

這當然是藉口。你若真的要認識35歲以上的單身族,還是有管道:婚友社、交友網站、朋友介紹所以真正的原因是心態。35歲以後,人沒什麼動力認識新朋友。畢竟個人的習慣都已定型,適應新人很麻煩。再加上要把35年的歷史重新跟一個陌生人交代,一想就覺得很累。

 


沒有第二ㄊㄨㄚ 
所以單身者的社交活動,往往變成三人行。你跟好友,以及他的老公或老婆,一起吃飯。三人行不會有第二ㄊㄨㄚ,九點前準時結束,因為保姆要下班了。若是四人行(他們帶著孩子),就只能吃到八點半,因為孩子想睡覺了。三人行不會去看電影,因為不切實際。三人行會做一件夫妻倆本來就會做的事,如吃飯,或帶孩子去學才藝。三人行多半是順便進行,不是專程安排。

三人行在九點告一段落,你們分道揚鑣。但你似乎可以聽到他們在回家的路上談論你;唉,他看起來好憔悴!咦,他好像發福了!他們談你並不是八卦,而是關心。他們也只能這樣關心。他們過去實際幫過你,可惜介紹給你的對象你們彼此都沒興趣。他們現在沒人可以介紹了,因為他們自己也已脫離那單身的圈子。 

所以單身的人不能怨天尤人,這一切都是自己的選擇。

 


只是剛好如此 
的確有很多人有意識地選擇單身,二十幾歲起就抱持獨身主義。他們一個人過得很好:喜歡旅行,常看法國電影。家裡佈置地有格調,食衣住行很樂活。發簡訊用英文,發脾氣就關機。可能有愛人,但不住在一起,也不打算結婚。這個族群的生活品質很高,不但不是必「剩」客,反而是必「勝」客。

但也有另一個族群,不是刻意地選擇單身。單身,像是性別,他們慢慢發現、漸漸接受,然後隨之調整自己的心態和行為。他們之所以單身,也許是在適婚年齡沒有積極地尋找對象,或是當時正忙於別的事物。可能是忙著念博士,或開公司。可能是在照顧生病的父母,或是專情於可愛的寵物。可能忙著從一段感情創傷中復原,而沒有看到自己一直在原地繞圈圈。


單身的原因很多,但結果只有一種。到了35歲,他們可能還跟爸媽住,爸媽心裡著急,但嘴巴上不敢再催婚。他們也可能自己住,一個禮拜回家一次。輕描淡寫地聊自己的工作,刻意避開婚姻這個敏感的主題。爸媽在他們面前戰戰兢兢,他們在爸媽家裡感到多餘。

光棍節過了,單身或已婚者,繼續用自己的方式,尋找快樂。有些單身的人想結婚,也有些結婚的人想單身。單身或結婚的原因很多,沒有一種能保證快樂。我們單身,並不代表我們很難相處、標準太高、或在遮掩自己真正的性向。這些當然有可能,但不必然。我們單身,可能跟他們結婚一樣,有時是人生際遇和個人選擇複雜的組合,也有時只是剛好如此。

不管單身或結婚,我們都可能是好人。試著在不同的妥協下,活出美麗人生。你們會好好養家帶孩子,我們會努力發揮「剩餘價值」。讓自己過得好,不讓爸媽和朋友擔心。比如說下次我們就大步走進大賣場,然後跟其他單身朋友平分那二十包衛生紙。我們就拒絕坐在吧台,大喇喇地坐在桌上,一邊吃飯,一邊假裝在看原文書。那景象當然有些狼狽,但我們會試著做得有尊嚴。

剩下的我們,也許有一天會變成你們或他們,也許永遠就這樣。不管如何,我們會快樂。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編輯部 住展 2009-10-15  第339

 

打開網路上評論房地產的討論版,大約有七成以上網友,普遍反應對房價的不滿,並且延續之前媒體引用的觀念,認為國民所得沒有增加,房價就不該上漲,目前房價只會造成泡沫化等說法。
討論版當然也有另一種聲音,認為所謂的房價過高,只是少數地區或是少數產品,並非所有的房子都是買不起的。甚至還會進一步規勸其他網友,不要用大安區或是豪宅的房價,來評判房價是不是太貴,畢竟一般人要買得起高房價地段,或是高價產品,都需要經過一些時間與過程的。
網路世界很寬廣,每種說法都會找到一批共鳴者,以及持反對意見的嗆聲者。但若僅僅流於口舌之爭,說服力薄弱,當大家都認為是房價過高時,可以先試試,回過頭來,檢視自己的財務現況,再探討買不起房子的真正原因。

買不起原因之一 我的購屋能力不足?

一般人常用所得收入與房價的比例關係,來比對房價的合理性,觀念上認為所得沒有增加,房價就不應該上漲。也就是說,房價上漲的部份,應該是可以增加所得來填補的。
實際上卻可能是,不是房子漲價太貴,導致你買不起;而是你挑選的標的物超出你的經濟能力,所以才買不起。
這種說法可能會引起爭議,但這種假設不是空穴來風,我們讓數字來說話。
表一是台灣『個人』、各年齡層的購屋能力分析表,以中產階級三十歲至三十四歲為例,二○○七年整年度的可支配所得將近五十萬元,以銀行的計算可貸額度方式推算,這樣的年收入大約可貸四百萬元,換算一般七五%貸款額度,購屋總價大約五百三十萬,自備款大約要一百三十萬,每月房貸支出約兩萬元。
也就是說,如果依平均水準來看,只要有一百三十萬的自備款,你就應該買得起總價五百三十萬的房子。
在質疑房價是否過高的同時,大家可以評估一下,自己的收入與平均水準的落差,基本上個人年度收入應該要達到平均水平,當然愈高愈好,表示購屋能力愈佳。
如果你的個人收入達到平均水準,但是沒有自備款,這就是個人問題了;另一方面,如果依目前收入水準,想購買超過五百三十萬的房子,可能就有點高估自己了。

買不起原因之二 我的自備款不足?

現在的貸款利率不高,因此每月房貸支出不是太大問題,多數人都可以負擔,主要問題還是出在缺少自備款,那又為何存不到自備款呢?這跟個人理財習慣有關,我們先看看其他人都是怎麼存錢的。
以二○○七年行政院主計處公佈的儲蓄率來看,全台平均約二十%,定義是以(儲蓄可支配所得%而得。台北市及桃園縣、新竹市、高雄市都屬於高儲蓄率縣市,平均約達二十五%;其他像新竹縣二十%、台北縣十七%不等。

用這個比例換算,二○○七年台北市家戶的年儲蓄額三十二點五萬,台北縣家戶年儲蓄額十六萬,桃園縣年儲蓄額將近二十六萬。換算自備款,台北市民準備約四年、台北縣民需準備約八年、桃園縣民則僅須準備五年。
由此看來,儲蓄率及儲蓄金額,就是影響自備款準備年數的關鍵。多數台北市家庭,每年儲蓄三十二萬;多數台北縣家庭,每年儲蓄十六萬;大約有一半桃園縣家庭,每年儲蓄二十五萬。可以比對一下自家的儲蓄率及儲蓄金額,與這個平均標準的差距。
換句話說,如果我以此標準有收入、有儲蓄,結果我還是買不起一般住宅,那才是房價真的太貴了。

買不起原因之三 實在是房價太貴?

台北縣二○○七年新成屋平均單價二十一萬,五百三十萬可買 二十五坪 ,扣掉公設大約是兩房格局,如果選擇中古屋,買到三房應該沒問題,但是地點的選擇性比較小。
台北市可就真的是沒辦法,二○○七年新成屋平均單價五十二點七萬,五百三十萬只能買 十坪 ,似乎只有小套房可挑選了。
桃園縣就不一樣了,桃園縣平均單價十二萬,五百三十萬可買將近四十五坪,桃園跟台北的所得落差並不大,桃園縣可支配所得,約是台北市的七十八%,甚至比台北縣還多出十%,但是房價卻僅有台北市的五分之一、台北縣的二分之一,往桃園看,並沒有房價太貴的問題。
深耕桃園房市的 五十甲 建築行銷公司副總劉益民表示,根據他的觀察,現在年輕人的存款習慣不如以往,消費誘惑多、社交開銷大,因此儲蓄速度很慢,不容易存到買房子的自備款。
劉副總表示,以桃園為例,其相對房價負擔是偏低的,也就是說,北部的年輕人如果要購屋,往台北地區的外緣移動,已經變成一種常態,應該要逐漸接受這個趨勢。
他指出,近年興起的三峽及林口,生活機能不夠成型,土地成本又讓房價愈墊愈高,使得桃園房價相對便宜,加上未來五楊高架橋開通後,將有效紓解桃園交通雍塞問題,購屋族群勢必回流桃園。長期來看,桃園房價還有一大段的補漲空間,一般住宅將會先追上新莊房價。

受薪族購屋不是夢

受薪階級想要在台北市買房子,是不是真的這麼遙不可及? 張 小姐服務於台北金融圈,進入職場大約有十二年,三年前,也就是工作九年後,用一百萬的存款當頭期款,買下位於基隆路松隆路口的挑高套房,當時總價大約是五百萬,換算單價大約是三十九萬一坪。
今年她想換個空間比較大的房子,打算賣掉原來四樓的套房,買下同一棟二樓 十七坪 較大的一房,目前正在洽談中,手上現今大約有兩百萬,加上賣掉房子後的的金額,總計將近五百萬。
小姐計畫拿其中的三百五十萬購屋,總價可以拉到一千萬以上,保守一點的話,購屋總價大約是在八百萬至一千萬左右,可以輕輕鬆鬆在台北市買房。

現在利率低,對支付每月房貸大都不是問題,重點在於, 張 小姐是如何存到買房子的第一筆自備款兩百萬? 張 小姐說,其實並沒有想像中困難,嚴格說起來,九年存一百萬,平均等於是一年存十一萬,一個月大約是一萬。
小姐說,買房子本來就是一種強迫儲蓄的方式,每個月、每年,存多少錢當成是一個目標,只要認真當一回事,在這個前提下,所有的消費支出,都會有所節制與控制。
食、衣、住、行、育、樂,買不買或吃不吃,其實影響都不大,日子還是一天天過,但是省下來的金額累積起來卻十分可觀,因此 張 小姐最後建議,儲蓄是一條漫長的路,但是只要越過關卡門檻,看到自己的存摺金額達到五十萬之後,就會更樂於看到數字繼續往上增加,省吃儉用的意願會更高,重點是先要跨過門檻,就會一步步走到完成購屋的夢想。
小姐更難得的是,當投資有所獲利時,選擇償還本金以減輕房貸壓力,而非將獲利再度投資,避免血本無歸的窘境。在去年下半年開始出現經濟警訊時, 張 小姐便將手中大部分的投資股票出脫,成功避開這場全球股災、全身而退,並運用這筆獲利償還銀行本金,有效降低每月房貸支出,從每月兩萬兩千元減少到一萬五仟元, 張 小姐的作法顯得實際又實惠。
大多數人買房子,都是得要一步步來,就像我們唸書也是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循序漸進。根據經驗值,工作時間在十年內,想要憑一己之力買台北市的房子,已經是很不簡單;所以,如果你只上班五年至六年,就想買台北市辦公商圈的房子,當然是買不起。
購買負擔能力以內的房子為開始吧!耐心儲蓄再慢慢換屋,一步一步接近目標與夢想的過程,這已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中,所謂「自我實現」的最高等級了。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紙風車走過200鄉鎮 繼續圓夢
 
紙風車為各地孩子創造「藝術的第一哩路」,圖為到台東海端演出時,孩子興奮的模樣。
圖/紙風車提供

台中大甲的夜空,綻放兩百朵燦爛火花,滿滿人潮雀躍仰望。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昨晚完成第兩百鄉鎮的演出,團長任建誠歡喜感慨:「這個當年沒人看好的夢想,現在竟已圓了近三分之二!」

從近三年前的第一個點,擴散到今天的兩百個點,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圓夢歷程已非僅是量變,更是質變。一開始募集演出經費時,紙風車就像大多數類似計畫;先從熟識企業與友人拉大筆贊助,停留在傳統上的單點捐助,直到雲林西螺帶動多點串連的「愛的擴散模式」。

任建誠說,當時西螺一家中醫診所主動發傳單,四十五天募集了近七百名鎮民捐款,成功激盪全鎮彼此關懷。難得的是,當西螺看完戲,發現隔壁的二崙還沒得看,乾脆幫忙串連,讓二崙也遂願。接下來,二崙幫崙背,崙背幫古坑……雲林就這樣成了台灣本島第一個完成所有演出的縣。

「愛的擴散」並不局限同縣。六月,由貢寮人發起的「澳底紙風車」還沒募好款,看見澎湖七美已募到舞台經費、就差運費,竟先放下募款大計,主動幫七美宣傳;「只差一點點,讓他們先吧」,使七美順利圓夢。而在七美的回饋鼓吹下,澳底也在上月底順利演出。

八八水災後,紙風車計畫又有大延伸。基於奔走上百鄉鎮的經驗與號召力,紙風車一宣布招募赴災區長期陪伴的兒童藝術大隊,就吸引逾兩千名志工;首批志工已在上月初進駐那瑪夏鄉,讓孩子在藝術中找回自信。

從最初「減少藝術的城鄉差距」夢想,蛻變成更審慎的社會關懷工程,任建誠說,紙風車自己也沒想到會走到這一步。「剛開始我們只是在作夢,現在我們還是在作夢,只是有更多人陪我們,腳步也變踏實!」

【2009/10/19 聯合報】

319藝術計畫/一路走來 紙風車劇團更豐富
 

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豐富了許多鄉鎮,這些鄉鎮行也豐富了紙風車,加入外籍配偶、原住民乃至台灣各族群歷史的元素,發展出更多省思。

紙風車團長任建誠至今仍難忘,他們到台北縣新莊演出改編自越南童話的「楊桃樹的故事」時,台下諸多外籍配偶投入。她們多抱著幼兒同行,聽見台上喊著「阿 嬤」越南話「阿 ㄇㄨㄞ」時,激動的掉淚;看著熟悉的情節,會邊向幼兒講解、邊會心地笑,因為「她們在異鄉看見了自己的故事」。

不少偏遠鄉鎮多是原住民小孩,也刺激紙風車發展出原住民戲劇,例如以排灣族傳說為本的「巴里的紅眼睛」、源於賽夏族背景的「巴斯達隘傳說」。八八水災後,紙風車更結合兩戲與生態關懷,延伸成「巫頂的天才老爸」,成為新的台灣山林關懷系列。

隨著兒童藝術大隊赴災區,紙風車也計畫做「教育心靈劇場」。初期將以災區為主,希望藉劇情撫慰受災的小朋友,也在劇中注入災害應變知識、災後如何面對等教育意義,期待能以孩子為觸媒,在和親人的分享溝通中,讓全家都受惠。

【2009/10/19 聯合報】

給孩子一份禮物 薛美華偶戲環島
 
【聯合報系校園特約記者游資芸/台北報導】
演員薛美華偶戲環島,進入家庭和孩子互動。圖中小朋友的帽子變成山,被偶爬上爬下。(薛美華/提供)
薛美華有個偶戲環島夢,她想為台灣的孩子演偶戲,3個月前她圓了夢,在環島過程中,她讓頑劣的小男孩臣服在偶戲裡,也讓文靜乖巧的孩子瘋在偶戲中,她改變了她接觸過的小孩,讓他們知道:「要讓世界更美好。」

會有這個夢很簡單,「想送孩子一份禮物」,偶戲演員薛美華在近1個月的時間,到了9縣市的家庭、育幼院、學校和教會免費演出,她說:「希望做點事,讓世界更美好。」

薛美華透過朋友介紹,選擇要去的地方。然後從台北搭火車,足跡遍佈台東、高雄、台南、嘉義、台中、南投、新竹、桃園等地。她強調,從搭偶台、操偶到表演,都由她一人完成,「等於把一個小型劇場帶進家庭。」

開場 先用偶打招呼

劇本是她自己編的,描述一位熱心的男孩,到處問有沒有人需要他幫忙?碰上旅人給他一袋種子,並要他想一想,可以做什麼事,讓世界更美好?於是男孩開啟一段散播種子的旅程。

仔細想想,她這趟環島行不就像劇中的小男孩一樣,到處問人家需要什麼。

薛美華自製小型偶台來演出偶戲。(薛美華/提供)
這趟環島無法用「一路順風」來形容,開始時很冏,因為她必須走進陌生家庭,起頭時也常碰到場面冷落尷尬的情形,甚至有家長還說:「沒想到戲台這麼小。」薛美華直言:「是個考驗。」

她開始思考,面對一大群不認識的人,如何開場讓氣氛熱絡?她想出一個方法:先用偶大家說話、打招呼。

事先告知家長,讓小朋友帶來平常的玩具。演出前偶主角們和這些玩具互動,如此一來,不但打破不熟的尷尬的場面,也拉近彼此的距離。她說:「從偶建立彼此的朋友關係,再透過故事進一步互動。」

孩子參與演出 想像自己是座山 

過程中,她也不時和孩子互動。依劇情走向,邀請孩子排排站,扮演一座座的高山,讓偶爬上爬下;或隨機讓觀眾成為劇中的角色。

薛美華表示,小朋友覺得很好玩,真的認為自己變成了山,還問:「為什麼我光禿禿?」、「我的樹被砍掉了」,甚至身體搖擺晃動,跟她玩起地震遊戲,她說:「從他們的世界,看到另一種想像的可能。」

兩個小男生 讓她感動

薛美華也教孩子DIY做偶和偶台,助他們把自己的故事演出來。圖為她拍攝孩子操作偶戲畫面。(薛美華/提供)
在台中演出時,有個情緒障礙的小男生,讓薛美華印象深刻。開始時對她的表演嗆:「無聊」、「醜死了」,直到偶戲主角出現,小男生漸漸安靜且進入狀況,最後也能說出有趣的部分。

她說,他改變的原因,是因為和主角的個性產生連結。主角在戲中處處碰壁、不被認同的倒楣人生,和小男生很像,所以他在演出和互動中,接納了這個故事,也能靜下心來傾聽故事給他的啟發,甚至還說:「很好聽、很好玩!」

她強調,沿途很多父母告訴她,在演出互動的過程中,「看到的孩子和平常不一樣」。有些孩子平常是乖乖牌,但進入戲劇情境會很投入、玩得很瘋,呈現一種「開放的狀態」,同時也激發出孩子的潛能。

在嘉義教會要離開前,當她對在場所有人說,很高興來這兒用偶戲說故事,沒想到有個小三男生忽然接話:「謝謝妳把這一切帶到這裡來。」

環島 推廣在家說故事

薛美華認為,家是一生最重要空間,透過角色扮演和遊戲,是教育的重要一環。她形容自己是種子,希望透過戲劇的方式,讓戲劇成為溝通的橋樑。

環島途中,一個家庭大約停留兩到三天,因不同狀況作調整。如果互動較好,她會留下教小孩做偶和偶台,並協助他們把自己的故事演出來。她建議,家長可以用簡單的方式,繼續在家用偶說故事。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作曲:陳奕迅
填詞:李焯雄
編曲:黃冠豪
監製:林暐哲

不要把我推開 當堅持像無賴
當鑽石也變塵埃
我信 你在
唯有寂寞慷慨 骨牌倒了下來
想安慰找不到對白
那空白

可是我 相信愛
我信異想才有日會天開
可是愛 我相信愛
就算一切都像獨白

我不要藏起來 當堅持像無賴
當鐵樹不會花開
我信 你在
唯有寂寞慷慨 恐懼侵蝕血脈
想安慰卻找不到對白
那空白

可是我 相信愛
我信異想才有日會天開
可是愛 我相信愛
就算一切都像獨白

忍耐種種不能忍耐
不懷疑該不該
因為我信 所以你會 存在

可是我 相信愛
我信異想才有日會天開
可是愛 我相信愛
就算一切都像獨白
可是我 相信愛
我信異想總有日會天開
可是愛 我相信愛
就算沒對你說
我愛 
我愛 我愛 

你會在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6) 人氣()

緣起

吳念真、柯一正、林錦昌、李永豐等等,這些「老」文藝青年,忙碌工作中,常聚會聊對方、聊心情,聊國家大事。

一次又一次,愈來愈覺得不能再隨著政治與政論節目,過著心情起伏的生活;政治也不應該走向今天如此的「泛政治」。所有人民的熱情分成兩邊對罵,而忽略身邊或者台灣所有的一切

每個時代都總要有人試著用不同的行動來改變社會,不好的現狀、改變政治方向,不是為了權位,而是為了人民的生活及清晰的願景。

不是否定政治人物的貢獻,而是如何讓政治變成眾多專業的一種,人民不必過度熱情的參與政治,讓人民的能量與精力,轉移至台灣社會的各個角落,讓熱情的人民使台灣更多元化、更豐富、更多的快樂、更多的美好生活。

於是我們分頭跟不同的朋友聊著同樣的想法,上至吳靜 吉 博士,這位「老老」文藝青年,擴展至各領域的朋友、老朋友、長輩、同事,大家想法趨近共同,隨著時間,清談就化為行動。

而這些人的共同想法是:

  1. 不申請政府補助經費,避免不必要的政治紛爭。
  2. 需要企業界的支持但更喚起大眾的參與,不論是捐款、義工、當地的表演,大眾的參與比龐大的捐款更有意義。
  3. 捐款透明化,每筆捐款列於網站公佈,每一筆支出必須會計師、律師的簽核。且捐款沒有金額的上下限制。
  4. 每位發起人,以牽手奉獻為初始,慢慢化解顏色而互相照見生命的熱情,發起人如此,參與的大眾也慢慢如此。
  5. 大眾的參與投向台灣有感情的鄉村,不論是出生地、當兵、求學,或生命印象,或轉折點的台灣鄉村。
  6. 現在混亂的社會,我們可能無法改變同時,何不投向台灣的未來,下一代的孩子,讓他們有更寬廣的視野,更好的競爭力,及對生命向上的希望與願景。
  7. 定位這個行動不是公益活動,也不是慈善事業,而是一個文化行動,背後的政治目的是去除政治化。

紙風車是大部份發起成員幫助成立的基金會,所以就以紙風車為基地,所有的行動就如此展開了……

活動理論背景

台灣是有城鄉差距的
隨著城市的蓬勃發展,
台灣的城鄉差距愈來愈大
我們不得不憂心這樣的結果
會讓很多成長在鄉村部落裡的孩子,因為環境的因素
漸漸喪失接觸藝術的機會...

為了避免城鄉差距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我們從最近的一本書中找到答案:

曾於《哈佛商業評論》中提出「藝術碩士是新的商業學位」的知名作者Daniel H. Pink,在他的A Whole New Mind(中譯:未來在等待的人才,2006年大塊文化出版)一書中提出:

「創意」、「美學」、「愛與關懷」的能力
才是未來人才勝出最大關鍵
是唯一不受城鄉差距影響的

而這些能力
是可以從藝術欣賞中激發培養的
只要給他多一點與藝術接觸的機會
就有更多啟發的可能

陪孩子走第一哩路

關於本活動

我們一直希望在「讓風吹動迎風向前走」的理念下
讓台灣每個孩子都能看到兒童劇的演出
在這即將邁入第15個年頭的此刻
我們心中還是一直存在
沒辦法讓台灣所有的小朋友看到表演藝術演出的遺憾

而我們努力讓兒童戲劇不只是單純的表演
是帶給孩子們一種創意的啟發、視覺美學的饗宴

然而除了城鄉差距的問題

  • 全國各地演出場地極少,且集中在大城市,鄉村沒有適合的表演場地
  • 政府的經費補助以及民間企業資源,因效益考量,大多集中在人口眾多的都會區
  • 有些小朋友是因為家庭經濟能力的限制,家長無法提供孩子欣賞藝術的機會……

這都是很可惜的事

我們不願見到台灣的孩子
    因為外在環境,有了欣賞藝術的級距
我們不願見到鄉村的孩子
    因為城鄉差距,喪失欣賞藝術表演的權利

因此紙風車團隊提出

  孩子的第一哩路-First mile Kid's smile
         【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希望集合各位朋友的力量,陪台灣319個鄉村小朋友
                       一起走上第一哩路



http://www.319kidsmile.org/plan.asp

 

吳念真
吳念真影視公司董事長

  事情是怎麼開始的,現在想起來似乎有點混沌,不過似乎已經不太重要。
依稀記得的是,那年秋天雨水很多。天空始終陰霾,整個城市好像泡在及胸的爛泥裡,黏膩、凝窒;大多數人的心情彷彿也是如此。
那時節如果只是透過媒體去認知台灣的話,整個島嶼好像只被歸類成兩種人,無關性別而是顏色:一種是紅,一種是綠。
或者只關乎症狀:紅者躁,綠者鬱。
即便是已經習慣在工作上相處的同事,即便是熟識多年的朋友,好像也都在那種詭異的氛圍下相處得小心翼翼,甚至得特意閃避某些話題;蓄意的客氣與刻意到一個令人不耐的程度。
那真是一段沈悶、壓抑、惆悵(人,要用這樣的方式彼此對待嗎?顏色高於友情嗎?……類似無解的疑惑持續在心裡起伏不已),甚至因此而毫無動力的日子。
那陣子每逢週末的晚上,家裡總會聚集許多不快樂的老男人,包括兩個持續吃百憂解看心理醫師的傢伙,以及一個因為頸椎骨刺常痛到坐不住的年輕老人。電視與酒瓶不時開開關關,話題沒什麼建設性,不談工作不談未來,那談什麼?談退休的期待,談早已灰飛煙滅的昔日戀情。
有一天忽然談到小孩。
談小孩曾經給自己帶來的啟發和感動、談從小孩身上看到的自己微小但已經足以支撐的價值感、談自己曾經希望為孩子做什麼,或者,曾經因為做過什麼而從孩子的臉上看到單純的喜悅……
每個人的小孩年紀都不同,有的已經大學畢業在工作,有的還在就學中;還有人的孩子才剛上小學、幼稚園。
每當接近午夜,那兩個孩子才分別進小學以及幼稚園的男人手機都會前後響起;是孩子們打來說聲晚安,或許也有奉媽媽之命查勤的可能。他們講完之後,通常會把 電話拿給在座的所有叔叔伯伯,讓他們也跟孩子講講話。那樣的時刻,大家忽然發現,即便再鬱悶、再激動的人也都面露笑意、語氣慈藹,甚至連「想你哦!愛你 哦」這類在人前絕對不可能輕易說出口的話,竟然也都講得自在、講得溫婉、講得情感十足。
大概是有感而發吧。有一天,忘了是誰,忽然說出彷如偈語的一句話,說:奇怪呢,只要是孩子開口要求的事,或者知道這是可以讓小孩開心滿足的事,就算再鬱悶、再無力的時候,做起來也都心甘情願、動力十足。
老男人們好像都有同感,紛紛舉例,比如半夜開車去幫小孩找養蠶的桑葉、幫小孩做勞作趕暑假作業、為了找到小孩希望的恐龍模型走遍半個紐約、寧願擱置第二天 的廣告提案卻熬夜幫小孩寫台語演講比賽的稿子……而得到的回報是什麼?只是孩子眼神所流露的感激,或是一個笑容、一聲開心的驚叫,如此而已,但卻足以讓你 終身記憶。
不知道那個雨下個不停的晚上,那樣的談話是否就是整件事開始的契機。總之,有一天李永豐忽然打電話給我,語氣跟他慣常粗暴的方式完全不同;他非常神聖而嚴 謹地說,他跟林錦昌終於想到一件當下我們一定都願意去做、而且可以做得到,甚至可以號召許多人跟我們一起做的事。說他們甚至連計畫的名稱都想好了,叫「孩 子的第一哩路──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甚至還有一個英文的Slogan叫「First mile Kid’s smile」。
他說整個計畫說給別人聽可能需要一點時間,但你一定一聽就懂。

  我當然懂,其他人也容易瞭解──就是表演團體下鄉演給小孩子看嘛!
演戲給小孩看,這是李永豐和紙風車劇團專業。從魔奇劇團到紙風車二十多年經驗,最高紀錄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演出三百八十多場。一、二十年演下來的結果之一,是讓我經常嘲弄團長任建成。他永遠長不大,都四十有幾的人了,講話動作跟小孩沒兩樣。
不過李永豐在比較正經的時候,也常常感嘆說自己的故鄉在嘉義布袋,可是一、二十年來卻還沒機會演戲給自己故鄉的孩子看。
因此計畫的動機我可以瞭解,說是為了平衡城鄉差異、盡自己之力做一點小小的嘗試也好,或者,算是李永豐個人對故鄉的一點回饋、一點贖罪也可以。
但是,一看到計畫的細節……我當場傻眼!因為那樣的期許和承諾簡直和候選人的政見一樣──夠嗆,但做得到我頭給你。
和國家劇院售票演出同一級的舞台燈光設備、不收費、不管完成的時間要多久,反正全台灣三百一十九個鄉鎮一定要演透透。此外,絕不跟政府申請半毛錢,省得又牽扯藍綠囉囉嗦嗦。
好吧,那經費從哪裡來?
募款!他說:一塊錢一塊錢募,只要一個鄉鎮募到三十五萬,我們就去演。
如果募不到呢?
那你啦、小野啦,還有其他會講故事、拍過電影的,就到那些地方講故事或者演電影給小朋友看!李永豐嘻皮笑臉地說。
不過,我相信應該沒問題。他正經地說:我相信台灣一定有很多人跟我們一樣,不想再悶在電視機前面,不想再吃百憂解,正想找一件做得到的事做做看!
那些人是誰?在哪裡?
在你的嘴上!他說。

  老實說,起頭真難。而且還不是普通的難。
一堆被李永豐指定為發起人的傢伙開始以親朋好友為對象,日子好像回到三十多年前剛退伍的第一個工作──保險業務員。
問題是賣保險還可以跟人家說不管是不是自己用得到,反正你總可以拿回這筆錢,而這回只要人家稍稍流露一點「那……我們能得到什麼回報?」的眼神,我們好像只能心虛地跟人家說:你可以看到孩子們的笑容,還有,捐款可以抵稅!
每個發起人運用的「手段」不一樣。李永豐是拎著Note book到處去做簡報。
記得有一天朋友請吃午餐,打電話給他要他順便來。
我吃飽了。他說。哪可能?十二點剛過?
閉門羹!他說:從九點鐘到現在我已經連續吃了兩ㄊㄨㄚ!
我是接社團的演講;有錢而且還挺熱心公益的各種社團。
主要題目講完之後,我通常會用自己的小故事做「誘餌」。
我說,記得自己大約四、五歲的時候,阿公經常背著我到九份的昇平戲院看新劇,也就是現在的舞台劇。四、五歲能記得什麼?記得的很多!我記得有一次演的戲碼裡頭,壞人竟然可以在當年那樣簡陋的舞台上放火,記得演員從冒著白煙的窗口翻滾出來的樣子。
記得散戲之後,阿公到麵店切了一塊豬肝給我吃。
記得回家的路上下起西北雨,阿公背著我躲進路邊的有應公祠。我還記得那時候的雨聲,記得雨水澆灑之下芒草叢和泥土蒸騰而出的味道。記得背著我的阿公身上汗 水的氣息。記得雨停之後,在茶壺山的那邊忽然神奇地顯現出雙層的彩虹!那時候,絕對不知道這樣的景象要在五十幾年後的一個夏天才會在台北的天空再度重逢。
所以,給孩子一個演出,可能就是他一次重要的啟蒙,是他五十年難忘的記憶!因此,請支持「孩子的第一哩路──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台下掌聲響起,主持人說:你講的事情很有意義,謝謝你,再見!後會有期!
好吧,至少還有演講費,就當成是募到的款項。
當然也有說服力超強的發起人。
記得有一次去參加簡志忠和他朋友的聚會,他溫文儒雅地跟朋友說明計畫的內容。才講完,有個朋友平靜地說:永靖我來捐!另一個嗓門比較大,他說:台中龍井算我的!
挫折之後,看到這個畫面真是受用。
相信李永豐說的或許是真的,是有很多人跟我們一樣,相信總有一件事我們可以做得到!

  二○○六年聖誕節傍晚李永豐打電話給我,興奮的語氣中似乎隱藏著一點點失落。
那天是「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的首航,認捐單位是中興保全,地點是宜蘭員山。李永豐興奮的是當初的夢終於開始實現!至於失落的原因,他說:人來得不夠多,才大約六百個。然後開始檢討自己,說一定是宣傳沒做好,這種差錯對不起認捐單位等等。
我問他說員山鄉的總人口多少知道嗎?他說沒查過。我說三萬出頭,大約是台北市八十分之一的人口。六百人乘以八十是四萬八千人,請問紙風車在台北的一次演出總票數有過四萬八千票嗎?
他好像被安慰了,笑了起來說:對哦,媽的我是豬頭!
十天之後,他從阿里山打電話給我。
也許在山上收訊的品質不太好。但從電話裡,我隱約聽見低沈的煙火施放聲音,以及他完全失控的哭聲。
他說演出結束了,現在在放煙火。說他在哭,不知道為什麼就是忍不住。說:下午有霧,後來天氣好了……還說:媽的,他們用九巴啦、轎車啦……各種交通工具把 小孩一個一個從山上不同的地方載下來……說小孩子一整個晚上high。然後完全跳tone超煽情地說:我忽然好愛我自己哦!
阿里山,台北市人口四百五十分之一的地方,星期三的晚上,觀眾一千一百人。
第三場,高雄橋頭,一千五百人。
第四場,台中龍井,兩千人。
第五場,新莊,四千人。
……
○○八年三月五日 ,第一百場,台北縣蘆洲市,兩千五百人。
第一百場演出完成了,接下來的重要停靠站是第一百個鄉鎮的演出。
一年又四、五個月的旅程下來,我們在意的數字好像不是觀眾,反而是那九千五、六百個認捐團體和個人。是這些團體和陌生的朋友讓我們完全相信:真的,這是真的,在台灣的各個角落都有人覺得總有一件事我們可以做得到。
當電視裡的大人正以刻薄甚至違心的言詞、猙獰的表情企圖撕裂對方的同一個夜晚裡,我們一起讓小孩開心地笑起來
我們在孩子的笑容裡看不到黨派顏色。
我們在孩子的笑容裡看不到城鄉、區域的差異。
我們在孩子的笑容裡得到安慰,得到久違的欣喜。

  航程繼續中。此刻只是一次小小的回顧。
第一百個鄉鎮演出雖然即將完成,但未來還有漫長的路要走。還有無數的孩子正等待一場演出,一如等待一個節日,一個禮物。
不過,無論如何我們都有信心可以繼續走下去。儘管每一個參與者在過去的旅程中所得到的收穫與感動都有不同,但,都是延續的動力。
比如,李永豐應該不會忘記在阿里山夜晚,在絢爛的煙火下忘情的痛哭,因為他一直說一直說,一直在等待另一次的感動。
至於我,最大的改變是終於比較敢開口邀約陌生的朋友一起加入、一起參與。因為我也有許多記憶可以跟人家說。
比如, 陳明章 先生只要沒事就會跟著演出跑,自己開車、沒有酬勞。有一天在鹿港,風很大,大到要調公車當擋風牆,以免舞台被吹垮。開演前他上台唱歌暖場,他 懷孕的 太太站在場子外燈光黯淡的角落,遠遠地看著台上的陳明章,淡淡地笑著。風捲動她的頭髮,以及和陳明章一樣完全沒有時尚感隨意之至的穿著。我只想到四 個字:誠摯、素樸。
比如,我看到一張照片,某鎮公所送給紙風車的大花架。久違的形式、俗豔的色彩、大大的一個「祝」下頭寫著:演出光彩。我彷彿回到久遠的過去,重溫那種單純卻真實的情誼。
比如,我看到白髮的村長帶著白髮的老友親自為孩子排好兩千張椅子,然後拿著抹布一張一張仔細地擦拭,彷彿一個爺爺正以疼惜的心等待傍晚兩千個孫子的到來。
比如,我聽到上千個小孩用那麼好聽的童音整齊而興奮地喊著:我是巫婆,一個有經驗的巫婆,所以我的名字叫巫頂!
比如,我看到演員們由高而低坐在樓梯上,豔陽高照,在連續兩天奔波的演出之後,他們彼此按摩、彼此刮痧。
……
不只這些,翻開這本書,你將看到更多的故事、更多的心聲和感動。
如果因此你想參與,歡迎你,一點也不遲。
未來的路途還遠,風景正好。
而這艘裝載夢想環繞台灣航行的船空位還很多,說不定同船的我們還可以順便一起想想,做完了這個,有什麼我們還可以一起做。

(文章出處:孩子的第一哩路推薦序-圓神出版)

吳念真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有人說,簡訊族是一群蹂躪摧毀語言的野蠻人,也有人主張簡訊是讓語言逐步演化的交流方式;有人認為簡訊是文盲用的文體,為了掩飾閱讀困難症、拼字爛和懶得用大腦等毛病,也有人斷定,簡訊不但不會妨礙讀寫能力,還能提升讀寫水平。我們好像有麻煩了。有哪種語言學的現象,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一下子激起眾人這麼大的好奇、懷疑、恐懼、困惑、反感、迷戀、興奮,和熱情?

發簡訊 歸屬感的新指標

簡訊為何一下子爆紅?部分原因是,傳簡訊的費用比講電話便宜些——在某些地區更是便宜太多。舉例來說,2004年在中國發一則簡訊只要一毛人民幣,因此用手機講一分鐘電話的費用,便可以傳八則簡訊。而在菲律賓,1990年代末期兩家大型網路業者推出免費簡訊服務,於是發簡訊成了手機的主要用途——也讓菲律賓的城市少年變成全球第一批「簡訊世代」(Generation Txt)。雖然2000年簡訊開始收費,但發簡訊的趨勢沒有因此打住,因為費用很低:一則簡訊只需花約一披索,是一通電話的二十分之一。不過,收費倒是改變了使用模式,手頭比較寬的三十來歲中段族群,成了最常發簡訊的使用者。即便是在較富裕的國家,年輕人也很快就發現,發簡訊優於講電話,尤其是手機業者還大力宣傳,並推出誘人的付費方案。

不過,要解釋簡訊的普及度,經濟因素並非唯一的原因。而是這個溝通媒介,本質上就非常吸引人。簡訊很快便成為歸屬感的指標,在年輕人之間更是如此。若你們發簡訊的習慣都一個樣子,表示你們是同一掛(見第三章)。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過比較研究,不過我很希望這類團體的成員,能夠像聊天室一樣,發展出自己獨樹一格的特色語言。我也希望,要是團體中有人身懷絕技(速度飛快的金手指,或發明創意新詞),他們能因此享受特殊待遇。不是只有配備最新款手機,才能讓你走路有風,而是看你怎麼運用它。

此外,簡訊這個媒介也有其溝通上的優勢。它遠比其他電子通訊方式更即時、直接,也更私密。它比較方便,不像網路即時通訊,發訊和收訊雙方都得坐在電腦前。假設你開了手機,你一下子就可能收到一則簡訊,但要是電子郵件的話,恐怕得在收信匣待好一陣子。即使你手機沒開,別人傳的簡訊也會被儲存起來,只要你一開手機,就能馬上收到。訊號微弱時,簡訊還是能正常傳輸,但語音留言可能就不行了。

在狀況緊急之時,或是到了年節時刻通話大塞機時,簡訊的價值更為凸顯:使用的頻寬較少,把訊息成功傳送出去的機會更大。人們很快就發現,在某些狀況下需要聯繫時,簡訊是個新選擇。在酒吧跟夜店等吵鬧喧囂的地方,發簡訊是很受歡迎的談話方式。在馬路或大眾運輸工具上,傳簡訊能讓你保有隱私,有些國家(如日本)就很重視這點。因此在講電話或鈴聲會造成干擾的場合,比如說開會、教室、音樂會,跟圖書館,大家就會選擇更改設定,而且會這麼做的人還真不少,因為簡訊可以無聲無息地通行無阻(如果你選擇「靜音」模式的話)。

2007年,澳洲航空首度測試在飛機上用衛星傳送簡訊,在12個月的測試期間,允許乘客在波音767客機上傳送簡訊或電子郵件,但不能撥打電話,以免打擾其他乘客。「不張揚」是個中性字眼。對那些想要私下、暗中與他人聯繫的人(無論老少)來說,簡訊這個媒介的價值顯而易見。

簡訊也提供了「一心多用」的機會。大家可以一邊傳簡訊,一邊做別的事,比如說看電視、聽演講、上教堂、開車。老師經常會在課堂上,觀察學生在看書、寫作文,甚至做科學實驗時,有沒有偷傳簡訊。該怎麼處理這類校園內的狀況,已經變成討論議題。有的學校禁止在校區使用手機,因為手機被認為會干擾課業。在交通事故接二連三發生後,有幾個國家開始禁止開車打簡訊:在美國,華盛頓州於2007年率先施行這類禁令。另外,許多與社會期許相牴觸的趣聞也陸續傳出,比如說發生在菲律賓的這個案例:

23歲的航空公司業務代表費伊(Faye Siytangco)為朋友的父親守靈,看見大家垂頭凝視著交疊的雙手,她一點也不意外。但是當眾人掌心嗶嗶作響,拇指開始有動作,她才大吃一驚,發現那些人根本不是在禱告。「大家都坐在那裡發簡訊,」費伊說:「菲律賓人已經不再認為那樣沒禮貌了。」

不管是不是失禮,這類小故事都證明,發簡訊在許多社會已經成為普遍現象。

發簡訊似乎也能滿足社會中的交流新需求,時間的壓力越來越大,加上注意力無法維持太久,都讓這種現象日益增加。簡訊吸引那些不願浪費時間寒暄的人們,因為面對面或講電話時,依慣例都得打招呼聊一下——在語言學上稱為「應酬談話」,指跟人見面時,行禮如儀,寒暄一番(你好嗎?天氣真好……),而某些語言,問候跟告別的規矩又極其複雜。寫簡訊都不必顧慮這些,典型的簡訊都很短、直接、簡潔,沒什麼開場白。面對面的狀況下,若沒先問候幾句,就會顯得很唐突,甚至不禮貌——端看雙方的關係親疏而定。

有一天,我的孩子發簡訊給我,只寫了「去看看獨立報,好評論。」在對話中,若沒打招呼就劈頭說這句話,的確很少見;即便是用電子郵件、網路即時傳訊,或是其他電子通訊方式,也不太常見,因為你會先丟出「嗨」或其他招呼方式,好開始交談。簡訊似乎能為我們的語言選項增添新的對話型態。就像《紐約時報》一名記者寫的:

我喜歡簡訊。簡訊填補了現代溝通工具中日益縮小的縫隙,它結合了電話的即時性、答錄機留言的方便性,以及電子郵件寫完再傳的特性。如果簡訊剛好是一個思慕的對象在半夜裡忽然傳來的,它還可以像枕上留下的紙條般,讓人陶醉地一看再看。

「直接」已經成為英文簡訊的常態。你傳給我的簡訊,馬上就切入主題,我也不會覺得你沒禮貌。我看過許多發自歐洲各個地區的簡訊,印象中歐洲幾種語言文字的簡訊族,收發這類簡訊都同樣自在。不過,我們不能妄下推斷。某些文化背景的狀況肯定是更複雜,比如日本人交談時,開場白通常慢條斯理,字斟句酌。在這些國家中,如果直來直往,恐怕就會觸犯到當地的禮儀常規,顯得缺乏尊重。許多受西式簡訊風格影響的年輕人,現在都直來直往,因此招來年長一輩的批評。上述的新式風格,對於改變這些語言的說話行為特質,到底有多大影響力,還有待觀察。

(本文轉載自約翰.伯格新書《夠了》,中文譯本由早安財經出版)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這部歌舞劇非常精采
有興趣的人一定要去感覺一下
沒看過舞台劇歌舞劇的人
保證看完就會上癮


2009-10-02台中市中興堂<台中市精武路2913號>.  

 

2009-11-06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德堂 (高雄市苓雅區五福一路67)

 




一部金融風暴下的職場求生寶典

一齣關於上班族追逐愛情與名利的故事

上班族不可不看


如何在「有交情沒感情」爾虞我詐的辦公室彼此溝通?
該如何表現才能爬上高階主管的位置?

如何吸引美麗女上司的目光以及讓她發現你的才華?

辦公室戀情如何維繫?

碰倒魔鬼老闆,員工該怎麼求生存?

碰到豬頭老闆,員工又該怎麼辦?


98
8-11月,台北中山堂、台中中興堂、高雄至德堂 全台巡演
「上班,還沒休息夠,就又要上班

我的夢正好...我從來沒睡飽....上班是青春的毒藥」


歌舞開場的第一句話便說出中產階級上班族的心聲,星期日剛過,憂鬱的星期一又來到,眾人匆匆趕著上班。《領帶與高跟鞋》以一個現代化的辦公室,虛擬人類真正的心靈渴望,呈現出各種不同心靈解放的可能。藉由豐富的肢體語言、動人的現場音樂伴奏和精采歌舞場景,幽默詼諧的描述辦公室戀情、上司與部屬的緊張關係、性別衝突以及現代上班族的無奈與歡樂、夢想與哀傷
編劇導演:羅北安

演員:坣娜、羅北安、李明澤、胡禦之、陳柏廷、馬卿華、劉長灝、林于竣、廖君茲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推薦
前兩天學妹中午經過我辦公室
來找我喝了杯咖啡
給了我最新天下雜誌的特刊
有個從1949-2009六十年的回顧專題
他就是這個專題的主要作者
看完之後覺得很可以推薦
大概五年級的朋友看完會覺得感受更深刻
其他有興趣的人也可以看看
體會一下歷史的軌跡
以及這塊土地上所發生過所有豐富的生命故事
然後
學習彼此
包容 對話 了解 欣賞
 
 

1949
 創造與失去 陽光與陰影

作者:李雪莉.彭昱融  出處:天下雜誌 427 2009/07

一九四九,是改變台灣命運的魔幻數字。那一年,丟掉政權的國民黨來到台灣,兩百萬人和六百萬人成為命運共同體。

站在二○○九,回首談一九四九後的六十年。許多未曾發現的關鍵時刻、關鍵人物、關鍵事件。迸發出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與超越。回顧,不是為了懷舊,而是要向前瞻望。讓我們一同定下歷史的錨,找到下個一甲子出發的方向。

 

一九四九是個命運交響曲的開場。每個人在時代的曲折迴旋裡被捉弄、擺盪。

一九四七年,跟著抗日名將父親齊世英,從遼寧省由東北沿西南而下,二十五歲的齊邦媛到了台灣,在台大外文系任教。而四九年的風雲變色,讓她和兩百萬的外省人,只能選擇落腳台灣。

像不可逆轉的時針,大時代宿命地為許多人重寫人生開場。

從大陸來的外省人如此,已生活在這島嶼上的台灣人,也不例外。

和齊邦媛同年出生,今年八十五歲的花蓮耆老、鄉土研究與海洋生物學家王天送,父親是日據時代的抗日團體文化協會成員。

四五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他被徵召加入日軍左營海軍學校,隨後被派往菲律賓戰線。

「美國人用自動步槍,我們只有五發的步槍子彈,用完了,日本班長還是大吼叫我們衝,」儘管略有中風,他仍努力用斷續的句子敘述那段痛苦的回憶。他吃力地模仿號角的聲音「搭,搭拉,搭……」,身旁屍體堆積如山,小喇叭前進的號角在空氣中迴盪。同一連的弟兄,只有他活著回來。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發。在台電工作的王天送義務擔任警備隊長,維持地方秩序,卻被誣陷而遭國民黨通緝,捉入大牢。

改變命運的一九四九

對世界而言,一九四九不是特殊的一年,但對齊邦媛和王天送,這卻是個改變命運的魔幻數字。
可貴的是,在大時代的拉扯中,他們努力在這個遠離「大陸」的島上,硬闖出自己獨特的價值與命運。

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到台後,與雷震等人籌組中國民主黨,雖因主張自由而被跟監、開除黨籍,他仍主張政黨政治。

而且,到台灣六十年來,「外省人」齊邦媛成為向世界、下一代,積極推介台灣「鄉土文學」的守護者。出任國立編譯館人文社會組主任時,她大幅修訂中學教科書,加入台灣當代文學作品。而且,她也英譯鄉土作家吳濁流、黃春明等的作品,向世界推介台灣的文學。

而曾專注研究原住民,並進行貝類、昆蟲、地質、溫泉、冷泉等田野調查的王天送,過去幾十年,義務協助花蓮縣十幾個國小,設立海洋、考古、原住民文物的「鄉土教材館」。更將自己親手製作的魚貝類海洋生物標本,田野調查所蒐集的古老文化遺物,全數贈送給學校。

日本大阪自然博物館肯定他對海洋生物的研究,特別將三種魚類及一種貝類,以他的姓氏命名。

一九四九這個魔幻數字,對王天送、齊邦媛的生命來說,是個必須當下面對的無奈。但他們都活出哲學家沙特所說:存在是命定的,本質卻是自由的。

他們承載悲歡離合、喜樂哀愁,但選擇不仇恨、不抱怨;他們在命運束縛中,珍賞身邊的自由與美好;他們在無望中,傳遞下一代希望。

六十年,一甲子,是天干地支,生命週期的轉換。站在二○○九年的此刻,回首談一九四九後的六十年,不是為了懷舊,而是為了徹底重新出發、向前瞻望。

中研院副研究員錢永祥認為,一個社會要前瞻,就得了解過去,從過去六十年走過的路,思考未來走向何處。

「再兩年是中華民國一百年,我們可以形成什麼樣的歷史與文化意識?」他質問。

創造與失去

用心翻閱一甲子,可以看見許多未曾被發現的關鍵時刻。

一九四九年,灰頭土臉輸掉中國大陸的國民黨來到台灣。在恐共的陰影下,實行了長達三十八年的戒嚴統治,使台灣人長期有著被迫害的焦慮。

陰影,來自於有陽光。

國民黨帶來的陰影外,也帶來了三民主義與憲法、搬來故宮館藏、推動九年國民義務教育、實施徵兵制(避免軍閥割據)等。

清大中文系教授楊儒賓最近寫下「一九四九的禮讚」,指出四九年是台灣繼一六六一年鄭成功擊退荷蘭人、一八九五年日本佔領台灣後,移民數量最大的一年。

這一年,台灣承接了許多中國這個大帝國的歷史意識、典章制度、文化資源,也從一個邊陲的地帶,走出黑白黯淡的默片時代。

外來,加上本土;中國,加上日本;台灣,加上美國、東南亞、原住民;這些元素,在台灣這個讓國際外交界尷尬的大悶鍋裡,調理出讓世界驚豔的人物、事物,撰寫出讓全球啞然的紀錄、典範。
每人拎個公事包衝闖世界的中小企業,就是例子。

日本東京大學教授若林正丈,從台灣戒嚴時期就研究台灣,他發現,一九五三年實施的「耕者有其田」促成中小企業的興起。當時,政府買了十六萬戶地主(佔地主總戶數五九.三%)的放租地,賣給十九萬戶佃農(佔佃農總戶數六四.一%)。瞬間,一大批台灣地主,突然轉為中小企業主,提供了一九六年代後,台灣民間企業的經營人才。

難以借貸的中小企業,必須到處找生意、賺外匯,才能拿著信用狀抵押,向銀行借款,形成拎著○○七皮箱全球趴趴走的景象。

民主的先行者 

逐漸有錢、有國際經驗、有自信的這群人,不僅在全球供應鏈上,搶下許多「第一」,更用他們的經濟力,支持台灣的反對勢力及公民意識,辦《大學雜誌》、啟動消費者保護、婦女平權等運動。
伴隨企業而起的雄厚中產階級,也如史丹佛大學胡佛研究中心研究員馬若孟所說,在台灣形成華人世界第一個民主體系。

儘管今天回顧台灣式民主,有「來不及沈澱的速食民主」 之嘆,卻也享受先行者的好處。

豐盛、活潑的文化創意,就是一例。

從鄧麗君到周杰倫,林懷民到吳季剛,鼎泰豐到85C,偶像劇到政論節目,侯孝賢到李安,台灣人從生活中品味出的歌聲、表演、飲食,撫慰了一代又一代全球華人的心腸與脾胃。

難怪受政大之邀,來台講學的大陸學者金觀濤夫婦要說:自己以前覺得「台灣太亂」。但是,來了之後,發覺台灣人的友善、自由、包容。「如果能自由選擇在華人世界任何地方生活,第一選擇是台北,因為這裡的民主讓它有文化、有自由。」

人民當家作主的施政理念,也讓台灣快速脫離亞熱帶「瘴癘之地」的宿命。一九六五年,世界衛生組織將全球第一張「瘧疾根除證書」,頒發給台灣。掙脫戰後落後、貧窮、疾病循環的關鍵,是台灣從基層建立的嚴密公共衛生體系。

「台灣是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主義醫療體制,」中央研究院院士陳建仁指出,「就是要有均富、要有平等。台灣從一開始。就是佈全民健康的線、不是菁英健康的線。」

這本特刊,《天下》試著找出六十年來,影響台灣發展的六十個關鍵事件。藉著盤點關鍵年代的關鍵人物、事件、組織、力量,尋找進入下一輪甲子的關鍵。

存在,始終是為了超越。

管理學大師彼得.聖吉(Peter M. Senge)曾形容,一個組織或國家要永垂不朽,必須發揮潛在的團隊智慧,有共同願景、進行自我超越、團隊學習。

且看台灣下個六十年,還能有哪些讓人意想不到的超越。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寶島大劇場-做自己的大富翁,會更有趣
  • 2009-07-29
  • 中國時報
  • 【邱坤良】

 最近大學生的創意《大富翁》遊戲常出現在新聞版面。清大學生把清華校園連同附近的交大都「牽拖」進來,歷任校長並以不同幣值在遊戲紙鈔亮相。逢甲大學版的《大富翁》遊戲地圖除了把校園及附近商店列入,社團生活、學分選修、打工,都成為「命運」與「機會」的內容。其實,在清大版、逢甲版的《大富翁》出現之前,宜蘭的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發行的傳藝版《大富翁》也曾納入園區的「黃舉人宅」、「文昌祠」等傳統建築,以及曲藝館、民藝街坊等展演空間,並用「傳統」和「藝術」的概念,取代「命運」、「機會」卡。

 這些現代版的《大富翁》,讓我聯想遙遠的少年時代曾經擁有的《大富翁》經驗。

 一九六一年的暑假,我與幾個童伴在家鄉的「街上」首次看到有人玩《大富翁》,打聽之下,書店買來的,售價十幾塊。我們沒那麼多錢,於是拿下家裡懸掛的大型月曆,利用背面繪製遊戲地圖,同時蒐集「津津味素」贈品券,寫上「幣值」充當鈔票,雜貨店要來的厚紙板剪成「命運」、「機會」卡。最大的「創舉」則是把正版《大富翁》的台北市街道--博愛路、衡陽路、新生南路…改成家鄉的漁港路、江夏路、南寧路、華山路、內埤路,開始玩起手工版的《大富翁》。在此之前,我們的遊戲除了學校「官方」認可的躲避球、棒球、爬竿,就是「民間」版的童玩,從「野生」的橄欖核、龍眼核,到自製的陀螺、水槍、彈弓或沙包,或純粹靠體力的騎馬打仗、「開戰」、「踢銅罐」,都是「小兒科」的遊戲。

 我後來才知道《大富翁》遊戲源自美國一九三○年代經濟大蕭條時期流行的《Monopoly》,原文有壟斷、專利的意思,虛擬情境的房地產投資遊戲本具批判性,又滿足失業者脫貧致富的世俗心理,在市場甫推出就造成轟動,並逐漸風行全球。華文版有《大富翁》、《地產大亨》等不同名稱,每個人依照資本市場的運作邏輯,「下海」追逐財富,以擲骰子賭「命運」和「機會」,感受貧富起落的刺激性,又不必「負責」,等於以遊戲人間的心態,主演一齣驚險萬分的社會寫實劇。

 《大富翁》在台灣的流行,大約隨著五○年代末期到六○年代的急遽社會變遷而展開。當時都會區的工業發展,造成城鄉人口移動,大部分民眾的居住空間、生活型態改變,兒童遊戲的型式與內容更明顯不同。六○年代之前的兒童遊戲,從尋找材料、製作到遊戲,大多自己動手,一群人一起玩,遊戲的空間則從家庭、學校到社區。六○年代以後的兒童遊戲,不是走「體育」路線,就是買現成產品,沒有人出「勞力」撿橄欖核、龍眼核、瓶蓋當「資本」,或買橡皮筋、尪仔標當遊戲,我們自作自受玩《大富翁》,算是農業時代「殘存」的最後一批兒童了。

 我念大學時,還看到有人正經八百地玩書店買來的《大富翁》,感覺自己離它愈來愈遠了。面對琳瑯滿目、愈來愈趨向高價位與高科技的遊戲新世界,原以為《大富翁》已經功成身退,或只剩青少年偶爾玩玩而已,沒想到它隨著時空流傳,依然盛行不衰,而且發行電子版,並以不同面目出現。任何時空的題材,只要在遊戲型式、名目上稍微變動,就可新瓶裝舊酒,再現江湖。正因如此,《大富翁》無論如何推陳出新,也已不具原創性了。

 清大版、逢甲版《大富翁》結合校園生活,雖然有趣,但就《大富翁》的行銷史來看,並無太多新意。相形之下,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版的《大富翁》,透過遊戲讓兒童接近傳統藝術,尚有「寓教於樂」的教育性。大學生如果仍對《大富翁》有興趣,倒不如與社區、小學結合,發揮創意與愛心,就所屬社區的地理空間與人文環境,設定主題,DIY製作另類《大富翁》,引導不太會「動手動腳」找材料、自己製作玩具、享受遊戲的兒童,學習生活性、在地性的遊戲文化,應該更好玩,也更有意義。

 (作者為台北藝術大學教授)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是福氣,不是應當

 

我們都聽過這句話:把每一天,當做最後一天來過。

 

不管是汲汲營營的生意人,或是一無所有的流浪漢,每個人都同意這句話,卻很少人做得到。

 

人,很容易被聽到的人生智慧打動,但很難長久地去實踐它。除非自己得了癌症,不會打從心底珍惜現在的健康。除非失去了父母,很難懂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道理。人生道理大家都聽得「懂」,很少人聽得「進」。大家都看得「透」,很少人看得「開」。不管年紀多大、成熟度如何,我們都無法在壞事發生之前,預先學到壞事的教訓。而總在壞事發生不久後,就忘了當時曾刻骨銘心學到的東西。

 

這是上帝跟我們開的玩笑。祂給了人類這麼多寶藏,卻忘了給充分使用這些寶藏最重要的工具,那就是珍惜。

 

對於這些寶藏,不管是健康、友誼、愛情,我們太容易覺得自己值得、應得,於是習以為常、理所當然,甚至揮霍濫用。直到有一天,當我們像輕易地得到一般,輕易地失去了,才驚覺過去能擁有,不是應當,而是福氣。

 

跟很多人一樣,我享盡福氣,但還是常常生氣。我有很多既得利益,但還是抱怨沒有天理。我當然會感恩,但只在心情好的時候。我當然會覺醒,但只能維持三分鐘。

 

人生的卡奴

 

這樣還能活下去,是因為我像卡奴一樣,舉債度日。

 

操勞身體,是在向上帝舉債。祂借給我一個這麼好的工具,我濫用它,祂好像也沒意見。我想:既然祂這麼好說話,我就繼續借貸下去,搞不好祂忘了我,一輩子都不會要我還。

 

操勞感情,是在向情人舉債。因為她愛我,所以無條件、無利息地對我好。我也就予取予求,毫無回報。既然她這麼慷慨,我不要白不要。她愛我,應該也不會要我還吧?

 

這樣想當然是錯的。每個付出的人都要求回報,沒得到回報遲早會抽銀根。他也許不會跟你追回舊債,但一定會停止借出。每個人都是這樣,包括上帝。

 

所以長期虐待身體的人會失去健康,長期虐待情人的人會失去愛情。失去後才痛改前非,但改了三個月又故態復萌。

 

這循環聽起來熟悉,不是嗎?在工作和感情上,我也重複地在覺醒、反省、習慣,然後又得意忘形。但每經歷一次循環,我就永遠損耗了上帝給我的一個寶藏,可能是一位好友,也可能是一位配偶。當我沒有珍惜真愛,我是在測試上帝的慷慨。

 

我不喜歡這樣的循環,於是決定做一個實驗。

 

還清舊債

 

我把這實驗,叫做「還清舊債」。

 

五月我出國旅行。不是危險的行程,但我假設回不來了。於是在走前,還清所有舊債。

 

這些都是人生的債──在短暫生命中早該做卻拖著沒做的事:一直想聽卻沒聽的CD,一直想吃卻沒吃的豆花,一直想買卻沒買的衣服,一直想走卻沒走的山路,一直約我但我始終太忙的朋友,因為小誤會而很久沒見的朋友,一直對我好但我沒回報的女孩,我一直追但沒反應的女孩。

 

我訂了計畫,在出國前把這些債還清。

 

一個禮拜三早上,我花了五分鐘,什麼都不做,專心聽完那首歌。那是我十年前很迷的歌手,雖然新歌令人失望,但我很高興找回了曾經那麼喜歡流行音樂的自己。

 

我去吃了一家小店的豆花,而且吃了兩碗,共七十塊。老闆問:「你吃豆花當晚飯喔?」我說:「我吃過晚飯了,我是特別來吃豆花的。」那豆花的確好吃,就是太甜。

 

我去買了一件西裝外套。兩年前我跟一位懂時尚的朋友說,我想買一件休閒西裝,但一直找不到喜歡的。她說,我幫你找。後來她開了服飾店,到世界各地進貨。有一天告訴我:「我幫你在日本找到一件,有空來我店試穿。」雖然她的店就在我公司附近,我拖了一整年都沒去。

 

出國前一天我約她吃飯,吃完後到她店裡。那西裝掛在架上,我拿下來一穿就合,完全不用改。我說:「擺在架子上多久了?」她說:「擺了一年了,很多人拿下來試穿,但尺寸都不合。它跟你有緣。」我立刻買下來。雖然夏天來了,短期穿不到。但我想:如果我真的回不來,告別式上,躺在棺木中,穿這件應該不賴。

 

我也和一直對我很好的女孩去散步,走的街道跟我對她的辜負一樣長。我本來想講些感性的話,謝謝你對我這麼好之類的。但最後一句都沒說。我們只是聊著這些年來的瑣事。她怎麼從二十變成三十,我怎麼從三十變成四十。而不管變成幾歲,在愛情上,我們還是會跟當年一樣幼稚。

 

我也把E-mail收信夾中的一封信歸檔,不再等待對方回信。這是我喜歡的女孩寄給我唯一的信。後來我寄了很多信給她,她都沒回。我一直在等,無法接受她不愛我的事實。這筆債不是我欠她,也不是她欠我,是我欠自己。我欠自己,那些等待的時間。

 

闔上這一章

 

還了這些債,我沒有變成更好或更壞的人,只是變得更輕鬆。

 

這種輕鬆不是考完大學聯考後的輕鬆,而是像買了一本書,某一章節看到一半,頁緣摺個角,很久沒再看。兩年後一個星期六下午,終於把那一章節看完,然後把摺角拉平、整本書闔上。

 

那一章看完,不代表整本書看完。就算整本書看完,也不代表任何意義。讀了很多書而活得很糟的人很多,事實上,「寫」過很多書而過得很糟的人也不少。

 

但能在人生中每一段際遇,不管是一本書的章節,或是一份工作,一段感情,做到有始有終、兩不相欠,非常不簡單。別說幸福圓滿了,那境界太高。只要能兩不相欠,就不簡單。

 

我出了國,又回來了。我並沒有大徹大悟、改頭換面。我將來還是會欠債不還、付「循環利息」。我不壞,但也學不乖。

 

我當然不希望今天是最後一天,但也真的不知道未來還有幾年。我想我會提高警覺、珍惜所有。但難保不會不知好歹、隨波逐流。但不管如何,我會常和愛我的人吃飯、把辜負別人的時間縮短,並且把握每一個機會,把告別式上的西裝,提前拿出來穿。

 

刊載於《聯合報》副刊 2009 / 07 / 07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玉山,您好! 撰文者:何飛鵬 2009 06 15
從玉山下來,接到好朋友的關心電話:「順利登上玉山了嗎?」「是的。」「感覺如何?」「還不錯。」聽我的口氣冷冷的,朋友覺得很奇怪,做為一個台灣人,登上台灣的最高峰,不是應該很興奮嗎?他繼續追問,可是我確實沒什麼特殊的感覺,就只是完成了一件有點特別的事。
掛上電話,我開始回憶整個過程,就只是因為一個朋友組了一個玉山登山團,我聽到覺得是件有趣而特別的事,所以就報名了。然後就買了一些登山的裝備,行前一個月,花一上午走了一趟七星山,接著就是直接登玉山。從塔塔山到排雲山莊的八公里多的行程,除了背上約四公斤的背包有些吃力外,對我並不困難。反而 是排雲山莊的那一夜,因睡不慣睡袋,一夜無法入眠。凌晨兩時開始攻頂,摸黑走過碎石坡,攀著鐵鍊,在日出前,我就到達峰頂。環顧四周,北峰孤傲,東邊秀姑 巒群山羅列,而峰頂除了一塊台灣最高的三角點外,寸草不生。約兩百坪大小的石頭平台,擠滿了人,每個人都陶醉在攻頂的喜悅中。
不到半個小時,我就離開峰頂下山,沒有特別興奮。但我證實了我沒有高山症,證實了我體力還可以,證實了台灣是美麗的,有無數的景致等待你我去體會、感受。
回憶完整個過程後,我終於知道我為什麼沒有太多的興奮,因為我不斷的做一些我從來沒有嘗試過的事,為自己短暫人生製造新的樂趣。
幾個月前,我重新下場打橄欖球,那是我二十四歲退伍那年之後,三十餘年來都不曾做過的事。而現在我盡可能的每週下場一次,體會一下身體的碰擊與衝刺速度的極限。
兩年前,我用了三天,開著車子,以8字型橫越了整個內蒙古,從呼和浩特往西往東各畫了一個圓,凌晨半夜三點,越過陰山,這是歷史上胡漢兵家必爭之地。我用短短的探親之旅,附帶完成了另一個現代與歷史的交會。
這些都是我工作以外的樂趣,做一些有趣而特別,一般人輕易不會做的事,一方面為自己找一些樂子,一方面測試我自己各種能力與經驗的極限
至於在工作上,那我新的試煉、新的挑戰、新的計畫、新的不可能的任務,就更不可勝數了。我每天都活在高速前進的考驗中,每完成一件事,似乎都和爬上玉山一樣興奮,所以在玉山看日出,只是過了一個比較特別的一天而已。
如何讓自己每天過得不一樣,比過去的每一天稍微更有樂趣,如何讓自己每一週過得略有不同,可以有多一些談話的題材;如何讓自己每個月、每年,都有一些特殊的歷練,讓自己的人生多一些不可知,多一些偶然,多一些未經證實的可能,這是讓我自己每天活得快樂,活得活力充沛的原因

這其實沒什麼,只不過「不害怕」、「勇敢嘗試」而已,人就是要不怕、要尋找新鮮事物、要挑戰,不管結果如何,過程都充滿回憶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3) 人氣()

※發現「初老」這個詞,是在「古田敦也」的部落格,一篇名之為「託大家的福,迎接初老來臨!」

初老,這個詞,真是有趣,但也有很多感觸。年齡就是這麼一回事,20歲生日的時候,覺得自己老了;30歲生日的時候,也覺得自己老了;40歲生日的時候,當然就更老了。所以30歲的人,回頭看那些20歲的人喊什麼青春不再,不免嘀咕,靠夭啥啦;而40歲的人,看到那些鬼叫啥30宣言的,也會在心裡幹譙,30歲是有啥好哀怨的啦!

要自己接受老的事實,其實是很殘酷的,但「老」的來勢洶洶,也應該有類似「轉大人」「轉骨」那樣的適應期。不知不覺,初老的跡象一天一天滲透,外表,心態,生理,心理的,就好像古田敦也形容的,15年前看「東京愛情故事」的織田裕二,為何過了15年了,還是一樣年輕?好懷念啊,真希望自己也一樣。

初老,其實是有跡可尋的,譬如……

  01、身旁陸續出現有一堆人喊你「XX哥」「XX姐」,但其實很想叫他們閉嘴
  02、發現同事的年齡與自己的距離從5歲、擴大到10歲,15歲……
  03、開始懷疑比自己年齡大的人,是不是都跑到外星球去了
  04、以前可以唱KTV到天亮,現在只要熬夜一天,就會累一個禮拜
  05、只要坐下來,小腹就有一癱肉
  06、開始注意維骨力和維他命E的行情
  07、躺在沙發看八點檔連續劇會熟睡30分鐘以上
  08、覺得五分埔與路邊攤的T恤都是給紙片人穿的
  09、以前煩惱青春痘,現在煩惱小細紋
  10、除非參加清早晨運的甩手功或廟會朝山活動,否則很難找到比自己年齡大的聚會
  11、對於陌生網友的「我們可以交朋友嗎?」說法,覺得無比愚蠢而沒有耐心
  12、認識新朋友的速度與機率逐漸鈍化
  13、對於沒有結論的冗長會議充滿厭惡
  14、越來越覺得專家說法都是唬爛
  15、已經放棄「All YOU CAN  EAT」這種吃到飽的把戲了
  16、如果一天沒有吃綠色蔬菜就會覺得身體怪怪的
  17、莫名其妙就會一大早醒過來
  18、逐漸沒有耐心替爛朋友收爛攤了
  19、越來越不喜歡改變「已經習慣的習慣」
  20、很討厭在外面過夜,因為要帶好多東西
  21、不知不覺,隨身攜帶溫水壺和牙線棒
  22、懶得交新朋友的原因,是因為懶得從頭交代自己的人生
  23、越久以前發生的事情越是記得,越近的事情反而容易忘記
  24、總是把「重要的東西」放在「重要的地方」,然後把那個「重要的地方」徹底忘記
  25、覺得自己快要被一堆密碼和一堆遙控器淹沒了
  26、每次看到某某歌手某某影星過世的消息,就要感嘆一次,我們的時代過去了
  27、60頻道以後的電影台播放的舊電影,會忍不住一口氣看完
  28、說你看過「東京愛情故事」,知道完治與莉香,周遭一片嘩然
  29、朋友們離婚的(數量/年度)開始超越結婚的(數量/年度)
  30、對於星座、運勢、紫微斗數、塔羅牌、兩性專家與勵志書,已經沒有感覺
  31、對於磁場不對的人,可以毫無牽掛的跟他說再見、再見、再見……
  32、參加告別式的機率比婚禮多,包白包的機會比包紅包的機會多
  33、再也不覺得年輕辣妹是一種天上掉下來的幸福
  34、以前糟蹋身體,現在被身體糟蹋
  35、開始注意醫藥新聞,譬如銀杏是不是可以預防老年痴呆
  36、對於年輕朋友不讓座這件事情會非常介意
  37、對於手機鈴聲開始感覺不耐煩
  38、逛超市買東西,會注意成分與製造商和賞味期限
  39、對超商的集點活動完全沒興趣
  40、對路邊的NuSkin問卷部隊非常有意見
  41、對詐騙集團開始產生周旋的戰鬥力
  42、逐漸喜歡到傳統市場買菜
  43、最討厭聽到「如果你不怎樣,就不能怎樣」這種威脅
  44、再也不相信政治人物「替鄉親服務」這種屁話
  45、對於百貨公司週年慶已經沒什麼衝刺的慾望了
  46、報紙影劇版報導的明星大部分都不認識
  47、KTV熱門點播排行榜的歌曲完全不會唱
  48、當紅的偶像歌手大部分都不認識
  49、對於RAP一點好感都沒有
  50、枕頭旁邊,電腦鍵盤旁邊,出現一堆萬金油、白花油、綠油精等提神藥方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4) 人氣()

公務員「沒常識」集錦 
【聯合報╱黑白集】 2009.06.16


行政院裡有人沒常識。教育部成語典裡有「三隻小豬」,交通部有人認為「塞車很幸福」,外交部長覺得尼加拉瓜總統三度爽約事件不嚴重。

立法院裡有人沒常識。以前國民黨誕生過「四個笨蛋」,現在的民進黨有理直氣壯說「女人說no就代表yes」的笨蛋。有人自己把姓氏改成「裱」。有人覺得退了職就可去當一○一董事長。司法院裡有人沒常識。有法官自己承認不看報。有法官說「襲胸十秒,時間短暫不足以引起性慾」,所以判無罪。考試院裡有人沒常識,不過有膽子。上班時間密室裡眾人操盤,管人事的竟然自信是金融高手,盈虧不必負責,退佣不可不拿。監察院裡有人沒常識。十六個監委跑去「視察」台鐵,浩浩蕩蕩搭專車,接受完招待還要喊冤,真以為天下有白吃的午餐。

檢察體系也有人沒常識。政商名流應酬不避嫌,師兄師弟亂認一通。到了離島,大言不慚「台灣人就是派來管澎湖人的」。

軍隊裡亦有人沒常識。打靶打不中,用原子筆把靶紙戳幾個洞交差,矇騙人的邏輯像三歲小孩一樣簡單。

台灣有博士總統,有博士閣揆,有多少基測滿級分的學生,有一個竹科就創造出全球電子業奇蹟。不過,台灣也有司法令人不敢相信(連總統都要告檢察官),有治安令人不能安眠(在高科技城被中輟生砍死),有國防安全令人不敢放心(打靶是玩假的,將官是錢買的)。

這個國家,官員有知識沒常識,有學歷沒紀律。要加油的地方還很多。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拿得起,放不下

 

相遇簡單,告別難。

找工作,找愛人,都簡單。離開他們,難。

追求,是科學。放下,是藝術。對於工作、愛情、友誼、名利,大部分的人,包括我,總是放得太晚。

 一個星期三的早晨,我從陽明山苗圃登山口上七星山。前半段輕鬆,過了七星公園,石階變得陡峭。繞了幾個彎,到一個轉角,一位老先生坐在路邊。他光著上身和雙腳,宏亮地叫:「早!」我邊喘邊回應:「早!」。他吃著蘋果,氣定神閒。我猛吸空氣,狼狽不堪。

我們在窄小的石階上對看一分鐘,一句話都沒有。我看著他的臉,猜測他已經七十歲。他背後的樹上掛著一件白色汗衫,不動如山,好像也有七十歲。

「不冷嗎?」我問。

「不會啊。」他給我一片蘋果。

「天天爬?」我猜天天爬的人身體才那麼好。

「偶爾來。」他微笑說。


他如此省話,我還有一半路要爬,所以站起來準備走了,「我先走了。你是往上還往下。」

 「往下。」

 「待會兒我下來時也許還會見面。你會坐多久?」

 「不一定,」他看看樹上的汗衫,然後說:「風吹乾了我就走。」

他講的是汗衫,還是人生,當時我不知道,也沒有多問。

 

晚了三個月

 在人生很多事上,有的人總是走得太早,有的人太晚。我屬於後者。

 工作上,我依戀安逸。當早已不能發揮所長,或賺進大把銀兩,我還原地踏步,不忍離開。


感情上,我更難放手。當感動、感情、感覺都慢慢消失,嫉妒、猜疑、爭吵慢慢開始,我還是苦苦相逼,一定要逼對方講出道理。

對我這種人,任何事結束的時間,比應該結束的時間,都晚了三個月。

如果三個月前離開,拿的遣散費比較高,也可以很快找到新工作。現在離開,遣散費減半,僅有的少數工作也早被搶完。

如果三個月前離開,你們還可以做朋友。因為爭吵僅止於動口沒有動手,你也還沒有跟另一個男人狹路相逢。現在離開,所有美好回憶都被最後的醜陋掩蓋,你們在彼此心中從成人,變成小孩。


 為什麼不走

誰想要這種結果?雖然當初也知道拖下去會有風險,但最後的結果預料不到,而且常比預料的更糟。


不走的原因,是以為人定勝天。

只要我努力加班,會拍馬屁,不可能裁到我。殊不知老闆自己都要被裁,哪還能夠保你?


只要我忍氣吞聲、努力挽回,她一定還會愛我。殊不知愛情不是健身,一分耕耘未必有一分收穫。就算有對等關係,也剛好相反。我們常是以最壞的態度,對待對我們最好的人。


因為相信人定勝天,我們總是想挽回。所以辦公室或街頭,常有人拉拉扯扯、威脅利誘。丟在地上踐踏的,除了美好的回憶,還有僅存的尊嚴。

 很不堪的場景對不對?相信我,我們都當過主角。

 不甘心

不走的另一個原因,是不甘心。

我在公司20年,這公司是我幫忙創建的,我一輩子都給了公司,你怎麼可以裁我?

我跟你在一起20年,幫你打下事業。我把青春全給了你,你怎麼可以愛上那個狐狸精?

很庸俗的台詞對不對?相信我,我們都說過。


當我們從觀眾變成主角,講出曾瞧不起的台詞,心中的情緒不是憤怒,而是不甘心。為什麼我付出這麼多,得到這麼少?為什麼我對你這麼好,你也曾經對我那麼好,但如今我是流浪貓,你把我當成路上的一拋尿?

有沒有一個開關,只要我找到、打開,老闆或情人會立刻回心轉意,我們馬上可以回到從前。有的!一定有的!所有分手之際的歇斯底里,都是想要找到那個開關。

但並沒有那個開關。企業不講道理,愛情更沒邏輯。當老闆或情人變了心,他就變了心。風度好的會編個藉口,風度不好的乾脆換個門號。你永遠不知道真正的答案,因為那個變心的人也不知道答案。

就算有那個回到從前的開關,也不是一開即亮,而是慢慢發光。一見鍾情只需要一個眼神,破鏡重圓要花上整個餘生。 


自然節奏

如果該走的遲早要走,那該什麼時候上路呢?

我當然不知道,其實也不想知道。分手若有公式,那段愛情也許根本就不值得開始。

這就是七星山老先生給我的啟示:遵循自然的節奏,風吹乾了就走。

 當你對這份工作或愛情已經很久沒有感覺,緣份應該就真的盡了。當你持續地懷疑老闆在為難你,老闆應該就真的是要請你走路。當你持續地懷疑老公有外遇,十之八九你老公在胡搞。


活到某個年紀,吃過足夠苦頭,我們的直覺就是那一陣風。當那陣風告訴你該走,你要順著風走。

 不過「直覺」跟「本能」常是矛盾的。當我們直覺到老闆討厭我們,本能的反應是辯解。當我們直覺到另一半有外遇,本能的反應是去抓姦。辯解和抓姦,只會讓對方更反感。逆風而行,能走多遠?

 今天不登頂


我告別老人,走向七星山主峰。山頂風大霧濃,一個人危險。我想了想,在山頂前100公尺折返。為什麼一定要攻頂?為什麼一定要插旗?為什麼一定要說清楚?幹嘛非得水落石出?走到這,其實一切都已明朗。最後100公尺的朦朧,可不可以就讓彼此留在回憶中珍藏?

下山時,老人已經走了。現場的果皮清得乾乾淨淨,彷彿從來沒有人坐在那裡。我在他剛才坐過的地方坐下,五分鐘過去,發現那位子其實根本沒風。我笑一笑,這個老傢伙,誰知道他在這裡坐了多久?誰知道沒風的地方,衣服要多久才乾?

我不想追究,慢步下山。然後在我的心底,吹起一陣暖風。人生很多糾纏,但風已將它們吹乾。曲終人散,我還待在原地幹嘛?上路吧,前方還有更多美景呢。

 

刊載於《聯合報》副刊 2009 / 5 / 1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7) 人氣()

2009-05-02  中國時報【本報訊】

廣西陳姓女子十七年前偷渡來台,結婚生子;近日為了讓就讀國三仍無戶籍的女兒取得身分證,順利升學,決定向移民署自首,願意接受法律制裁。按照現行法令,她要遭政府逕行強制出境;受管制二至五年後才能返台;其丈夫則要至少等待兩年才能與她結婚,取得在台的合法婚姻關係。

像這樣一個例子,現行法令有無規定,基於人道考量,讓她可以繼續留在台灣,不必遣返,而與家人子女分離二至五年?答案似乎是沒有。凡是偷渡來台的人,一定要逕行強制遞解出境,不經任何法院審判或許可的正當程序,這樣的法律合憲嗎?恐怕大有疑問,陳姓女子事件曝光之後,法界人士願意為她爭取透過司法程序留在台灣,其張姓丈夫表示婉謝,寧願請求立法委員協助交涉,接受強制出境,等待時日回台。

陳女十七年前偷渡來台,有錯在先;願意依法行事,悔意十足。但從客觀的角度說,極端嚴格的法律,不但不近人情,而且無須法院許可,一概剝奪人身自由使之離境;絕對的行政權力缺乏司法審查,根本不符合法治國家的基本原則。因此受到不利影響的是她的孩子,將要失去母親在身邊長達至少二至五年;她的丈夫家庭,也要面臨分散離別之苦,至少二至五年。家庭親權遭到剝奪,所受制裁不謂不重,若是連在法庭之中爭取權利的機會也不可得,這樣的法律,能說是符合基本人權的法律嗎?立法院最近通過了兩項人權公約的施行法;對照起來是不是顯得有些諷刺呢?

更值得嚴肅思考的是,這對升斗小民夫妻選擇如何面對其法律困境時,寧可相信求助立委有用,而不願意進入司法程序,嘗試請求法院施以援手。事實上,他們的判斷符合一般社會認知;在現實生活中,立委的政治影響力,比起法院常常直接有用的多;司法能夠提供即時有效的救援?恐怕信者不多!

然而,以法治國家的權力功能分配而言,政府要強制遞解一位母親出境,讓她的孩子與丈夫未來一長段不確定的期間內,不能與她相聚共同生活,難道不該有機會在法院申訴道理?難道不該有法律途徑,可由法院為適當審酌,暫緩政府對於這位人妻人母遞解出境的冷酷作為?法治國家為何設置法院?不就是要在如此情勢急迫的時刻,為無助的人民伸張保障其基本權利?而我們法院裡的法官們,對於自己應該具有即時提供基本權利保障的功能,有沒有普遍的認識呢?人民心中,各自懷有標尺與答案吧?

現行的制度,有明確的即時救濟途徑,可以暫時防阻不該出現的遞解出境嗎?憲法第八條規定提審制度,也就是由法院發給有如英美法國家法院的人身保護令,台灣的法院曾發過幾次?有沒有法官願踐行憲法所加課使命?行政法院法官願動用行政訴訟法上的假處分或是停止執行遞解出境嗎?普通法院法官願因當事人有權請求國家賠償而做出民事假處分定暫時狀態?還是各個法院法官多會推拖此事屬於其他法院管轄,冷漠地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聰明官僚我自為之?難道不就是因為如此,才會讓社會百姓普遍對於法院能否積極從事,為面對政府感到無力無助人民勤施救濟,缺乏信任與期待?

本案之中,樂意奔走協助的是立委。立委為個別選民提供個案服務,當然是好事。但是,如果該在個案中能為小民權利提供救濟的法院從不發揮功能,使得人民有事都往奔立委選民服務處,立委的個案選民服務因此門庭若市,會不會對於立委應將主要時間精力放在通案立法,產生排擠效應?會不會形成政治權威萬能?

法院裡的法官們,若只將其大半的審判精力,虛擬於足使當事人耗費青春直到白頭的冗長訴訟程序,儘為一些陳年舊案發回更審,折騰不已,卻無暇針對該施救濟的人民施以救濟,難道應是法治的常態?該不該是大力進行司法改革的重要理由?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三檔股票養我一輩子
 研究機構職員蔡海茲從2003年開始,每年拿出30萬元存款,固定投資3檔高配息股,無論台股看漲、或看跌,一定買進,6年下來,3檔股票含配息、配股、再加股價增值,合計市值已達303萬6,000元,平均年報酬率達16%。
【文/劉 萍】

 

研究機構職員蔡海茲從2003年開始,每年拿出30萬元存款,固定投資3檔高配息股,無論台股看漲、或看跌,一定買進,6年下來,3檔股票含配息、配股、再加股價增值,合計市值已達303萬6,000元,平均年報酬率達16%。

好的股票,可以養你一輩子,你相信嗎?

今年39歲的研究機構職員蔡海茲就辦到了!從2003年開始,他每年拿出30萬元存款,固定投資3檔高配息股,無論台股看漲、或看跌,一定買進,而且3檔股票每年配發的現金股利,也在下一年度和自己的存款一起滾入,投資相同的股票。

6年下來,他從口袋拿出來養這個現金流果樹的本金只有180萬元,但3檔股票含配息、配股、再加股價增值,合計市值已達303萬6,000元,累積報酬率168.67%,平均年報酬率達16%。假設蔡海茲把相同金額的資金,存在銀行放定存,6年下來,利息只有10萬多元,年報酬率相差14%之多。

儘管去年金融海嘯,讓台股重跌46%,但是,蔡海茲對這個用股票打造平穩現金流的果樹,非常滿意,不但抱股不賣,還打算用相同的股票再存4年,讓果樹再長大1倍。按他估算,屆時,每年光靠股票配息就可以領超過72萬元,平均每月可領6萬元,至於現在,這個現金流果樹,每月就可為他產生近3萬6,000元的股息收入。

用這套方法,最大的好處是,不必管股價波動、不怕股災,也能賺進穩定的現金流,「這等於是自己DIY退休年金,而且是活多久、領多久,還可能愈領愈多!」這位研究員出身的上班族如此說。

打破觀念,不再賺價差 改賺配息讓錢不斷流進來

蔡海滋會想出這套方法,是被羅勃特‧清崎(Robert T. Kiyosaki)的一句話啟發,他說:「好資產,必須能為你帶來持續性的收入。」高股息股就是這樣的好資產。

在用這方法之前,蔡海茲投資股票達10年,原本只想靠股票快速致富,每天看技術線圖、搶進殺出,總是賺小、賠大,賺兩萬元、賠10萬元。10年下來,總投入近200多萬元本金,只小賺10%左右。「花那麼多心力,卻是白忙一場,」

蔡海茲如此描述早年的投資模式。

他發現,清崎是靠買入好資產,然後從資產中得到豐沛的現金,再進行投資,因此致富。而清崎和他最大的差別,在他買賣股票只想賺價差,努力要賺「一次性收入」,並沒有設法讓持股變成一種「持續性收入」。

但是,按照清崎的建議,把配股、配息滾進投資帳戶,隨著投資股票的市值長大,配息跟著大增,「如果1年配息足夠1年生活之用,只要投資的公司不出事,股票就不必賣,錢就會一直流進來!」蔡海茲分析。

身體力行,挑出高股息股 每年每檔投入10萬元只買不賣

蔡海茲以中鋼為範本,挑選在公司經營上,必須業績長期穩步成長,財務穩健的產業龍頭股;其次是公司股利政策要均衡穩定,即使遇到景氣不佳,仍可用保留盈餘來分配股息。

對此,嘉實資訊副總經理王錦樹分析,高配息股因長期財務和績效穩健,除權除息後,多半能填息,基本上股價波動不太大,長期投資,很有利。

蔡海茲花1個多月詳讀財報確認,由於設定投資金額是1檔股票1年投10萬元,因此從本益比在10倍以下、股價在20元以內的股票篩選,最後選出中鋼、台橡、超豐3檔高配息股。

由於這方法至少要持續10年,對習慣買股賺價差的蔡海茲來說,最大的挑戰是,必須控制自己,不受股價波動影響,每年定期買進,不能因股價漲跌就賣出,必須像機械般反覆操作。蔡海茲先把自己投資的資金重分配,1/2還是做價差,賺一點額外報酬;另外1/2加上年終獎金,就存進3檔高配息股票去累積財富。因此,他還另外開了一個證券交易戶,並把操作原則告訴營業員,請營業員在每年第1天開盤時,不必管股價,就用每年底固定存入的資金,連同前1年配發的股利,全數買進指定的股票。

坐享豐收,退休金有著落 未來月領6萬不成問題

前3年時,現金股利只小幅增加,但比起做賺價差,這裡的操作不需貼盤太近,壓力小,也不會焦躁,蔡海茲已經很滿足。到了第4年,資產增值加速,尤其是台橡,每年累積的現金股利以1倍左右的速度成長。「再做4年,每月累積到6萬元以上,我就不用工作、可以提早退休了!」

雖然,這兩年景氣不好,股利縮水,但蔡海茲評估,這只是短期影響,而且定額投入的10萬元可買進更多的股數,果樹的規模反而增加得更快,配息收益甚至可能大增,讓他不必再等4年,就能提前退休。「現在,正是執行這方法的黃金期,可以把你失去的退休金再『存』回來,」蔡海茲說。

清崎曾說:「投資,是一個透過簡單、機械化操作就可以致富的過程。為什麼大多數人做不到?因為他們認為,投資致富,過程很神奇,不可能這麼簡單、單調而枯燥。」花6年為自己打造一個穩定現金流的果樹,現在,蔡海茲也相信,做投資,簡單比複雜要好得多!

【全文詳見《Smart智富》4月號 第128期;訂閱Smart智富月刊電子版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