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陳淑英/台北報導  (20071227)  《京戲啟示錄》以李國修回憶父親的故事為骨幹,同時也是十年前李國修中年危機發作的作品,這也剛好成了他的巔峰之作。近日,《京戲啟示錄》從台南、中壢、嘉義、新竹、台中、高雄一路演回台北城市舞台,還將跨年演出,為屏風表演班創團廿周年作個總結。  
李國修的父親是專門製作京劇手工劇靴的師傅。他的父親十六歲起在山東青島拜無名藝師學做戲鞋,經過大時代變遷,終老台北,一生都在做戲鞋。李國修回憶,小學三年級時,住在中華商場的他,拎著父親要他刷的戲靴給父親,父親還曾不滿意的罵他,要他多刷一次才行。  
屏風廿年 《京戲啟示錄》追思父親
「什麼時候你能穿上我做的戲靴上台唱戲啊?」他的父親常這樣問他,為了送他學戲,還送一瓶酒、兩條菸給京劇界的朋友請託關照。然而叛逆的李國修不領情,不願意學京劇,招來父親一頓打。  
「時間一直往前,只能憑記憶回到過去,有時候我懷疑那些曾經發生的過去,是確有其事?還是根本不曾發生過?」《京戲啟示錄》於一九九六年首演,李國修還以這齣戲拿下第一屆國家文藝獎。李國修說:「父親給我最大的影響就是執著做劇場。」  
花了許多時間在耙梳自己家族的回憶,就在思考「傳承」這兩個字。李國修又給了孩子什麼?他說,他不能把「屏風」給孩子,他能給的就是「學會去愛、要有想像力、幽默感」。  
重視傳承 二○一三年將退居幕後
  讀高中的兒子遺傳他,目前在學導演;女兒未來打算朝文學的路走。李國修說,人生最重要的就是找到自己,尤其十三至廿二歲的孩子處於「找尋自我」關鍵期。他說,只要能找到自己,「寧願孩子輸在起跑點,可以從中得到很多的想法。」  
李國修也打算把一手創立的屏風傳給子弟兵。五十三歲的李國修說,他將在二○一三年退居幕後。他說,之所以要努力創造傳承,因為「不做沒有明天的劇場」。李國修說,人在四十歲後生理開始變化,像是老花眼。心理上,若未超過內在期望,就會出現中年危機。《京戲啟示錄》既是他四十三歲圓熟期的作品,也是他中年危機期作品。  「我是典型焦慮躁鬱敏感的人,躺在床上像煎魚,翻來覆去睡不著。」所幸戒菸後,「兩分鐘就睡著」。他形容現在的自己是「撒開,開朗期」,唯一在乎的信念是「你要去做,才能改善環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pair 的頭像
    lopair

    lopair的部落格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