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美國從二房危機、雷曼兄弟及AIG事件席捲的金融海嘯,造成全世界金融大地震,投資人才驚覺那麼多包裝光鮮亮麗的金融商品原來竟是糖衣毒藥,而銀行的理財專員或保險公司的業務人員所推介的商品,不但沒有預期的獲利,也沒有想像到有這麼大的風險。轉眼間消費者如驚弓之鳥,不知道錢該怎樣放最保險?

 

    過去幾年投資型保單大賣,這種保單讓大家覺得既有投資又有保險,卻不知道投資型保單對壽險公司而言,它不用承擔投資盈虧,使保險公司可應付低利率帶來的經營壓力;對保戶而言,有機會享受未來投資上的收益,保單有增值的潛力;且因為投資型保單保費較低,也讓業務員在銷售上的壓力減低。種種好處,使得該保單佣金雖不算高,保險公司依舊強打投資型保單。

 

    然而,投資型保單真的有那麼好嗎?業務員常避免向客戶提及:一、投資可能會有虧損,不管連結到各項投資工具,沒人能保證獲利。無論商品建議書上所列舉的數字有多吸引人,都只是在一定假設前提下計算的可能結果而已,不是保險公司所做的獲利保證。二、保單可能停效:例如投資型保單的費用計收或扣除的項目較傳統壽險保單為多且複雜,有可能因為投資績效不佳,導致帳戶價值不足以支付保單的基本費用而停效。三、投資標的的選擇相對較弱,有些公司所推出的投資型保單,都是連結到自家特定的基金上面,雖說可以轉換基金,但保戶選擇空間仍少。四、如果投資型保單選擇的投資標的為國外市場時,保戶另外必須再承擔匯兌上的風險。例如連動式債券目前多為外幣計價,故保戶需要自行負擔匯率風險。五、不論傳統保單或投資型保單,都會向保戶收取相關附加費用,但投資型保單費用扣除方式、附加費用、扣除項目等,比傳統壽險保單還複雜、但究竟揭露讓保戶知道多少?還是客戶也不關心,以為有保險又有投資,每月繳費就坐等將來投資績效發生?近年大幅增加的壽險非理賠申訴保險糾紛多與投資型有關,大都是業務員未講清楚、過度誇大投資績效及保戶自己未看清條款等因素。

 

    金融海嘯發生,大家終於看清,只要任何和「投資」有關產品,從基金、連動債到投資型保單,沒有什麼叫做穩賺不賠的。此時正好有助我們回頭思考保險本質。保險本來就為了避免風險而來,強調投資價值,就開始偏離保險本質。外在大環境再糟,該有的保障也絕不能少。展望2009年,如果未必有辦法投資賺錢,不妨回頭檢視一下自己少了什麼保障。

 

    首先,是基本的壽險保障。台灣民眾繳的保費一向不少,平均壽險額度竟然不到一百萬元,試問:這樣為家人留下的保險金是不是太少了?如果終身壽險保障已很足,手有閒錢再考慮六年的儲蓄險(養老險),這類保單在銀行通路或郵局都很容易可以買到。嚴格說來是儲蓄色彩大過於保險的商品。另外,增額壽險保單,標榜繳費期滿,每年複利增加保額,客戶未來可以獲得比購買時更多的保單價值準備金,可以解決通貨膨脹導致保額不足的弊端;這種複利增值的特色,也算不錯的商品。

 

    其次,是關於健康險(醫療險)、癌症險或重大疾病險的規劃。假設保戶原本沒有太多壽險規劃,也可以直接選擇帳戶型之終身醫療險填補缺口;倘若擔心癌症或重大疾病所造成龐大醫療費用無法負荷,可以選擇這幾類保單預作準備。

 

    另外,傷害險(口語俗稱為意外險)保費相較便宜很多,對於有這部份需求的消費者,可以考慮將此部分補足又不至於荷包大失血。

 

    現在市面上還流行各種還本的保單或分紅保單,如果是有宣告利率的萬能保單,投保人要留意宣告利率並非固定利率,主要是看該保單累積資產的投資運用績效,績效好,宣告利率未來才有機會走升。至於標榜保本或還本(或者標榜用利息買保險)的意外險和醫療險更是熱門,消費者可不要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所謂的保本或還本意味著保費一定支出較多;至於分紅保單相較於不分紅保單,雖然有可能分享保險公司經營績效,但保費也貴出許多,是否有此需要,消費者可能要仔細試算思考。如果超出原本保費預算,應該把這部份的費用拿去買其他種類的保險,增加現階段的多方面保障,才是正確作法。

 

    金融海嘯下,讓保險真正回到保險,你跟你的錢,才能都保險。

(本文為版主所寫,預定刊出於20091月之東森房屋窩雜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pair 的頭像
    lopair

    lopair的部落格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