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時社論2006.02.13  中國時報
印度最近成了執政當局重啟南向政策的另一個新希望,並有意以之做為分散向中國過度傾斜的主要槓桿。日前才剛成立不久的台灣印度協會,名義上雖標榜是為拓展印度市場為主的社團法人,但從會員成員遍及府院黨政高層,乃至多位民間重量級人士皆受邀參與的背景下,不難看出官方確是有意藉著營造一股「印度熱」,來實踐「全球化不等於中國化」的論述。
對台灣而言,注意印度的崛起絕對沒有錯,印度確實是另一片新天地,蘊涵了無窮的機會與可能,但機會的另一面也可能意味著是風險與陷阱,執政當局如果不希望再重蹈過去南向政策的覆轍,恐怕需要更多的理性研究與縝密評估,切忌操之過急,如果心中只想著怎麼扭轉台商過度的大陸熱,反而很有可能讓自己陷入進退失據的境地。
印度的經貿實力這兩年會開始受到注意,不諱言與高盛公司(Goldman Sachs)於二○○三年十月公布的BRIC Report有關,該報告將印度與巴西、俄羅斯與中國並列為從現在到二○五○年四大最具發展潛力的「金磚四國」,並預估它們將可在二○四○年以前在經濟規模上,直逼現有美、英、日等六大先進國家。而其中印度的潛力之所以受到矚目,主要在於其資訊服務與軟體產業從上世紀末開始快速成長,在高盛公司發表報告時已經是全球第二大的軟體出口國,這已經是居世界舉足輕重的位置了。這當中除了與印度政府政策有效引導外,也與美國企業外包密不可分。美國紐約時報專欄作家佛里曼在他的「世界是扁平的」一書中,即生動的記述了他在訪問印度的矽谷─邦加洛(Bangalore)時,目睹許多美國企業將諸多對本土顧客的終端服務,直接外包給印度人操作時的驚訝。
根據西方經濟專家的預估,美國經濟目前雖然一馬當先,但未來十五年內中國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有可能超越美國,但再過十五年印度則可能後來居上。專家看好印度有後勁潛力的原因之一,在於印度人口可望在二○一○年超過中國,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更重要的是,在全球人口普遍日趨老化時印度二十五歲以下的年輕人口占多數,這勢必將成為未來全球最大的勞動力來源。因而儘管目前與中國相比,印度在吸引外資、教育普及與經濟開放程度上不如中國,但在政治制度、稅收體制與經濟治理透明度上卻勝過中國,這也難怪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國家近年都積極與印度擴大經貿合作與戰略夥伴的關係。
因而,台灣現在才注意到印度的重要性,在時序上其實已經有些晚了。別的地方不談,就光中國大陸與印度間的雙邊經貿關係近年來的發展就非常快。一九九一年雙邊的貿易額還不到三億美元,到了二○○四年雙邊的貿易額已經增長到一三六億美元,年成長率約三十%。專門處理兩國經貿與合作的半官方組織「印中貿易中心」(ICTC)早在一九九七年即成立,二○○四年兩國簽署「中印關係原則和全面合作宣言」,印度對中國的一百二十三種產品降低關稅,去年底兩國在北京召開「中國-印度經貿發展高峰論壇」,預期今年的雙邊貿易額將突破二○○億美元。而且雙方都認為彼此的貿易關係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原因是中印貿易額雖然增加很快,但也僅佔中印各自貿易額的一.二%與五%。
除了印中雙邊關係外,另一個值得注意的趨勢則是這兩國在東亞經濟整合上的合縱與連橫。印度去年底首度參加十六國的東亞高峰會,並力主東協加三應擴充為東協加六,同時也在到處推銷「泛亞洲自由貿易區」的概念,尋求與中國在亞洲經濟版圖上兩相抗衡的意圖相當明顯。要知道這個過程,台灣是被排除在外的。
從這個總體面向下再來看目前的台印經貿關係,真的只能算是起步。目前的雙邊貿易額截至去年底為二十二.六九億美元,雖較前一年成長了近百分之三十,但僅占台灣對外貿易的○.六七,亦僅占印度對外貿易的○.八七,與已達七百億美元的兩岸經貿額相較,真的是完全不能比。在起步已經晚的情況下,台灣更不能一頭熱,寧可多花點精力在做功課上,特別是在以IT為核心的高科技產業上,目前已有許多跨國企業進軍印度,有眼光的台商也早就過去布局了。例如友聯的D-Link已經位居印度網路交換器的第一品牌,宏碁的Acer也成為印度個人電腦的前三大品牌,鴻海集團則計劃在印度投資手機生產廠。從這些少數成功的案例中,或許能找出台灣可以佈局的機會在那裡之大戰略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lopair 的頭像
    lopair

    lopair的部落格

    lopai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